閩南網7月31日訊(通訊員 陳宇航 藍銀梅 黃鈺瀅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盛夏七月,驕陽似火,正是稻谷流金的季節。漳州市長泰區巖溪鎮的廣袤田野上,早稻已披上燦爛的金黃,濃郁的稻香在熱風中彌漫。連日來,農戶們搶抓晴好天氣,開鐮收割。伴隨著大型收割機的轟鳴,沉甸甸的稻穗顆粒歸倉,構成了一幅幅科技感十足、洋溢著喜悅的現代化農業豐收畫卷。
在巖溪鎮珪后村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金色的稻浪隨風起伏,仿佛大地的金色綢緞。一串串飽滿的稻穗謙遜地低垂,壓彎了堅韌的稻稈,在陽光下閃耀著誘人的光澤,無聲地訴說著豐收的喜悅。農戶們或在田間配合機械作業,或忙著轉運稻谷,汗水浸濕了衣衫,臉上卻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開鐮嘍!”種植大戶柯朱文一聲吆喝,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如同“鋼鐵巨獸”,轟隆隆駛入金色的海洋。鋒利的割臺快速地將稻稈切斷,滾筒高效地進行脫粒,金燦燦、飽鼓鼓的稻谷隨即通過輸送管道源源不斷地裝入緊隨其旁的運糧車袋中,秸稈則被粉碎還田。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高效有序。“今年我種了100畝‘全優607’,長勢特別好,畝產估計能到1300斤以上,總產量預計能有15-16萬斤!”看著傾瀉而出的“金瀑”,柯朱文難掩興奮,“以前收稻子,全家老少齊上陣,鐮刀割、打谷機脫粒,再一擔擔挑回家,累得腰都直不起來,沒個十天半月干不完。現在請了兩臺收割機,100畝地三四天就能搞定,省時省力太多了!”
機械化帶來的不僅是輕松,更是實打實的效率和效益提升。農機手王師傅介紹:“我這臺收割機,一天輕輕松松能收五六十畝,頂上幾十號壯勞力。更重要的是,機器收割掉粒少、破碎率低,損耗能控制在3%以內,比人工收割能多保住不少糧食呢!”
風吹稻浪千重,農機歡歌嘹亮。巖溪鎮珪后村的豐收場景,是長泰區巖溪鎮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生動縮影。金色的稻谷顆粒歸倉,不僅充盈了農民的“糧袋子”和“錢袋子”,更轉化為端穩“中國飯碗”的堅實底氣,為描繪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望著滿載而歸的運糧車,柯朱文和鄉親們已在盤算著接下來的晚稻播種,對全年糧食的豐產豐收,他們信心滿懷。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正孕育著下一個金色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