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說到毒品,常覺得離我們很遙遠。
如今,隨著毒品案件的頻頻曝光,我們不禁發現,原來毒品離我們這么近。
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日前市公安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2015年以來我市共破獲各種毒品案件10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39人;破獲渉麻制毒案件7起,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0%,抓獲嫌疑人31名,打掉渉麻制毒窩點5個。目前,我市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達5000多人,并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其中又以青少年居多,占70%,最小吸毒者年僅12歲。然而,這些數據,還不包括大量沒被發現的隱性吸毒者。
“目前,流行于市面的毒品以新型毒品為主,又叫合成毒品,這種毒品的可怕之處在于極易使吸食者產生幻覺,極度興奮而且具有攻擊性。”市公安局禁毒支隊綜合科科長丁佐介紹,我市比較流行的新型毒品為冰毒,吸食者占96%。
2013年5月永安查獲的制毒工廠
警方繳獲的毒品和吸毒工具
梅列歌廳查獲吸毒群
新型毒品,藥物與“魔鬼”的相遇
什么是新型毒品,它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對社會的危害有多廣?
其實,所謂“新”并不是指最新研制出來的毒品。丁佐告訴記者,“新型毒品”是一種通俗說法,業內稱為“合成毒品”,即以化學合成為主的一類精神藥品。
區別于海洛因、可卡因等傳統毒品,常見的新型毒品有麻果、冰毒、k粉、搖頭丸等,還有目前尚未流行于市面的“喪尸浴鹽”。
2014年8月16日,大田縣公安局在吳山鄉梓溪村山頭一座閑置磚廠內,當場搗毀一制毒團伙,抓獲陳某、張某等11名犯罪嫌疑人。繳獲麻黃堿570千克、甲卡西酮1952千克、溴代苯丙酮1700千克、甲苯5400千克、鹽酸1500千克等制毒物品。
2015年3月5日,我市警方在永安市區抓獲李某、蔡某等8名非法生產提煉制毒原料麻黃堿的犯罪嫌疑人,繳獲甲卡西酮1058.951公斤、麻黃堿730.028公斤、甲苯869.26公斤,毒資2.5萬元。
甲卡西酮就是所謂的“浴鹽”,也被稱為“喪尸藥”。據丁科長介紹,第三代毒品“浴鹽”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劑,其興奮功能比可卡因強13倍,會導致吸食者精神狀態改變,可能出現恐慌、躁動、妄想、幻覺和暴力行為。
丁佐說:“目前我國還沒有流行這種毒品,2012年在邁亞密鬧得沸沸揚揚的‘啃臉’事件的罪魁禍首就是‘浴鹽’。只要吸食0.1克-0.2克‘浴鹽’,吸食者便會做出‘啃臉’的行為,如若流通市面后果不堪設想。”吸食人群擴大化、低齡化
近年來,我市吸毒人群呈擴大化、低齡化趨勢,抓獲的最小吸毒者年僅12周歲,而繳獲的制毒物品大多以噸為單位計數,產量之大,危害之深,令人震驚。
小蔡15歲時就走上社會,在朋友教唆下吸食了毒品,近年來迷戀上冰毒,由于長期大量吸食冰毒,蔡某產生幻覺,常常懷疑妻子與外人有染。2011年3月4日,蔡某在一賓館內自制簡易吸毒工具,吸入十幾口冰毒后他產生幻覺,認定妻子在老家與他人偷情。于是,他趕回老家,一把火點燃了400平方米磚木結構的老房,揚言要燒死“奸夫淫婦”。而房子周邊皆是歷史古居民文化遺產,蔡某的一把火,燒毀了一切!
“毒品的可怕之處在于極易使人產生幻覺,而吸食者由于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常常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行為。”丁佐說,“大部分低齡吸毒者來自單親、離異家庭,或者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管教,早早走上社會,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誘惑,染上毒癮。”
16歲的小琴生活在單親家庭,很早就輟學了。她喜歡唱歌跳舞,經人介紹到某娛樂場所走秀賺錢。“因為工作的緣故,常常要跳一晚上舞,如果不吸毒,哪來的精力,再加上身邊的朋友很多都有吸毒,所以那時覺得吸毒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現在想想,很后悔。”小琴低聲說道。
近年來由于毒駕引發的交通肇事案件呈上升趨勢,其造成的危害不亞于酒駕。
2013年5月3日,永安市公安局燕東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有一輛轎車在燕江東路降坡路段發生車禍。護欄、車輛均損壞。民警抵達現場后發現,駕駛員神智迷糊,眼圈發黑還流著鼻涕,懷疑其毒駕。經尿檢,結果呈氯胺酮陽性。
原來,5月2日晚至3日凌晨7時,廖某吸食過量氯胺酮后駕駛小車離開“綠景家園”小區,與小區大門刮碰后,由于神志不清,他又撞向路邊停放的一輛橋車。至群眾舉報,廖某仍渾然不覺繼續駕車。
“毒駕比酒駕更可怕。車禍中如果發現車主神情不對,我們都會對其進行檢測。目前我市2000名公安民警具有檢測資格。”說著,丁科長拿出一片“K粉、摩克膠體金法檢測試紙條。”向我們演示,用滴管吸取幾滴尿液,滴入測試紙凹槽,如果測試紙僅質控區(C)出現一條紫紅色條帶則說明被檢測者有吸毒。他說,一般人一次吸食毒品的量在0.1克左右,72小時后可排凈,而實際排毒能力則因人而異。制毒工廠進山,加劇毒品泛濫
2012年清流縣首次破獲制毒加工廠案件以來,我市制毒加工廠案件蔓延發展,至今已超過40起。
“之前繳獲的制毒物品基本以克為單位計數,2012年下半年以來繳獲的制毒物品大多以噸為單位計數,增長太快了。”丁佐說,三明自然條件好,山多,許多偏僻地區廢棄產房、小作坊多,成為制毒分子的首選之地。
據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有關負責人披露,在破獲的制毒案件中,長汀籍不法分子均扮演了主要角色,他們在整個違法犯罪活動中,掌握著麻黃堿的合成工藝和各類生產原料的購買、銷售渠道,起著糾合、組織和主導的關鍵作用。
隨著龍巖長汀被列入制毒犯罪國家重點整治區域,當地黨委、政府和公安機關加大打擊整治力度,三明毗鄰龍巖,此類案件活動還將持續向三明偏遠山區縣市特別是永安、清流等地轉移。
“當前制毒犯罪的手段不斷翻新,規避打擊能力持續提升,制毒原料配方不斷更新換代,制毒能力產量不斷發酵。這些因素使得我們抓獲制毒團伙難度又加大了。”丁科長告訴記者,制毒地點一般選在農村偏僻的地方,由于每道工序所需時間短,他們頻繁更換制毒窩點,而制毒工具則被遺棄山中,為了不被發現,不法分子常常直接將廢棄材料埋入山體,不但氣味難聞,而且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有時甚至樹枯魚亡。
采訪后記
難戒的是“心毒”
記者到三明司法強制隔離戒毒所采訪了幾個吸販毒者,說到冰毒,他們都喜歡稱之為“冰”,吸食冰毒則稱為“溜冰”,很少提及毒這個字眼。可能在他們眼中,大多認為,吸毒跟吸煙差不多。
“冰毒不會上癮,不會戒不掉,這是不少吸毒者的錯覺,也是不少人踏錯第一步的原因。”三明戒毒所工作人員介紹:冰毒等新型毒品,具有精神依賴性極強、身體依賴性相對較弱的特點,停止吸食后身體反應癥狀不太明顯,其生理成癮性比較隱蔽,不易察覺,令吸食者以為“一切盡在掌握”,其實對身體的危害更加嚴重。
錯覺,讓冰毒等新型毒品傳播更快,蔓延更廣。“進去容易,出來卻難。警方抓獲的零包毒販,很多已是熟面孔。”丁科長說,社會公眾說起戒毒如避瘟疫,對吸毒者冷漠如冰,這就使得吸毒者離不開自己的圈子,很難開始新的生活,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毒”,很難找到解藥。
在三明戒毒所里,記者接觸了一些吸毒者,他們一方面反復強調自己能戒,也表現出對親人的眷戀和對生活改變的期待,但真正要他們走出那一步時,卻如臨深淵。這是他們內心的掙扎,相比冰冷的眼光,強制生硬的戒毒手段,我想,他們更需要的是社會溫暖的眼光和身邊親人拉上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