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為了余某夫妻倆能夠過上好日子,相信經過這次的調解,我們一定能夠達成共同的心愿……”近日,在寧化法院法官們的見證下,一起伯侄之間的遺產占有保管糾紛成功化解,當事人余某和余大伯重歸于好。
原來,余某今年已經40歲了,他先天智力缺陷,妻子陳某也身患殘疾,行動不便。余某是家中的獨子,母親早早去世,父親為了保障殘障兒子兒媳今后的生活,辛勤勞作攢下了15萬余元錢。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16年3月,余某的父親因病去世。彌留之際,老父親將錢交付給其哥哥余老伯,囑托其代為保管,并照顧好余某夫婦。
父親去世后,大伯便把15萬余元錢分別存入自己和妻子的銀行賬戶,每月按時支付給余某夫妻生活費用300元左右,讓這對苦難的夫妻得以繼續維持生活。
“他們夫妻倆都是殘疾人,要是他大伯心生邪念把這筆錢拿去自己用了,怎么辦?”余某的丈母娘得知15萬余元錢由余大伯保管時,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并要求余大伯將錢款交還給余某夫妻。
“胡說八道,我是他們的大伯,他老爹去世時委托我保管遺產,照顧他們夫妻倆,我是絕對不會去動這筆錢的!”面對余某丈母娘的懷疑,72歲的老余拍著胸脯保證將把15萬余元現金都用于余某夫妻今后的生活上,拒絕了余某丈母娘的要求。
經親友、村民委員會及鄉人民調解委員會多方調解,雙方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2016年7月份,余某夫妻在丈母娘的催促下,一紙訴狀將余老伯告上法庭,要求余老伯返還代為保管的遺產15萬余元。
“殘障夫妻與七旬大伯,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信任,導致親人反目,只有打開當事人的心結,調解解決糾紛,才能挽回失落的親情,讓余某夫妻今后的生活多一分物質保障和多一分親情關懷。”寧化法院受理該案后,承辦法官意識到案件的特殊性。
為此,承辦法官親自到當事人家及所在村委會走訪調查,對案情進行深入了解,并聯合當地村民委員會,再次組織雙方進行調解。
“我女兒女婿多可憐,他老爹留下15萬元錢給他們,做伯伯的把錢存銀行,一個月才給他們300塊生活費,像話嗎?”調解一開始,余某丈母娘便朝著余大伯“開火”,現場火藥味十足。
“他們夫妻兩個人都是殘疾人,這么一大筆錢萬一丟了,他們以后靠什么生活?我是他們大伯,受他爹囑托,有義務照顧好他們……”余老伯據理力爭。
“即使你能做得到,你的孩子能照顧他們夫妻倆嗎?你都72歲了,萬一不在了,這筆錢還能回到我女兒和女婿手中嗎?”丈母娘顯得十分激動。
眼看調解現場變成“戰場”,雙方吵個不停,承辦法官們及時改變策略。他們采取“背靠背”調解法,把雙方請到了不同的辦公室內,逐一傾聽訴求。
“大家都是為了余某夫妻倆能夠過上好日子,只要抓住這個點,就一定能夠達成調解。”承辦法官想到。經過一番了解,法官們基本掌握雙方的訴求,并對這筆款項如何保管使用進行了妥善處理,終于消除了雙方的隔閡。
“這筆遺產全部歸余某夫婦所有,并交給村支部代為保管,每個月發給余某夫婦600元的生活費,如有其它需要,可以再提出增加。”聽完法官們精心“規劃”的遺產保管方案,余某的丈母娘和余大伯都滿意地點了點頭。最終,余某夫妻決定撤訴,雙方握手言和,再續伯侄親情。(記者 黃麗青 通訊員 王飛鳳 許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