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市區務工的23歲男子蔡某,利用手機交友軟件,認識了三明市某縣的19歲女子朱某。通過網絡聊天,朱某對蔡某的信任與日俱增,把他當成了知己。
3月27日,朱某從縣城來到市區看病。蔡某借機大獻殷勤,并挽留朱某在三明過夜。當晚,兩人在酒店內發生了關系。次日凌晨,蔡某趁朱某熟睡,將她的手機、手提包統統盜走,并通過之前的聊天記錄,破解了她的手機密碼,還轉走了她銀行卡上的部分現金。朱某睡醒后,才驚覺上當受騙,立馬報警。
三天后,蔡某被警方抓獲,并供認了自己的犯罪事實。當案件移交檢察院后,蔡某向經辦檢察官吐露心扉:“我不想再和她見面,所以偷了她的東西。”
蔡某原本是利用網絡交友,然后淪為一夜情,最終竟演變成盜竊,這是什么樣心理在作祟?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協會會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茅飛珠分析認為:
這主要由蔡某任性和僥幸的心理所導致,他認為網絡純屬虛擬,可以隨意滿足他在現實中難以獲得的某些需求,而且這種任性又助長了僥幸心理,覺得可以逃避法律的懲罰;而就朱某來說,恰好相反,她混淆了虛擬與現實,缺乏必要的警惕,因輕信而受了傷害。
起初,網絡走進生活時,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隨著網絡與生活的融合,網民的不斷增多,這種虛擬漸漸與現實接軌,很多網友都覺得,網絡空間并非純粹的虛擬。
如今,在網上肆意妄言,將被網友圍攻,如若造謠,還要被法律追責;而借網絡放任自己的行為,也將承擔相應的后果,倘若違法犯罪,還要被法律制裁。當下,網友們紛紛建言:“網絡雖虛擬,言行需謹慎”。(記者 彭峰 通訊員 賴鐘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莆田市區拱辰街道荔湖路藍花楹進入開花期2025-05-0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