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11時,寧化客家美食城內的精準扶貧客家小吃培訓中心,兜湯、泡豬腰、糖拌黃粿……51道菜在大圓桌上一 一擺開,香味撲鼻。
大圓桌旁,站著一群身穿廚師服的“廚師”,他們正等待評委對這些菜品打分。
這些“廚師”是寧化客家小吃第9期提高培訓班的學員,正在進行職業(yè)技能鑒定實操考試,桌上的菜品是他們培訓半個月的“成績”。
寧化縣2012年開始發(fā)展客家小吃,截至目前,共培訓從業(yè)人員1652人,新增縣外店642家。為讓更多學員外出創(chuàng)業(yè),縣里舉行“升級版”培訓。參加培訓的貧困戶可享受免費培訓,免費吃住,優(yōu)先推介就業(yè),優(yōu)先安排貸款等政策。
培訓內容除客家小吃外,還有小炒類、水煮系列等。學員培訓后,考核合格者可獲得人社部門頒發(fā)的等級證書。
上午8時,工具、配料備齊后,評委老師一聲令下,小吃制作實操考試正式開始。
來自中沙鄉(xiāng)的溫振玉考試的內容是制作泡豬腰。他之前在深圳做機械維修,這幾年,看見客家小吃在外地發(fā)展不錯,于是回縣里參加小吃培訓。
他嫻熟地操控著鋒利的菜刀,剔除豬腰的白筋,再斜切成薄片,然后,將拌有地瓜粉的腰片倒入湯鍋中。
泡豬腰關鍵在火候。溫振玉拿起手機計算時間。不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的泡豬腰出鍋了。
“學會制作泡豬腰,今年,我就打算到福州開個客家小吃店。”看著自己的“戰(zhàn)果”,溫振玉信心滿滿。
旁邊制作扁肉的學員是城郊鄉(xiāng)的張?zhí)m香。她左手迅速拿起扁肉皮,右手用筷子粘起肉餡,放在皮中間,輕輕一捏,一個個小巧的扁肉在她的手上“誕生”了。
兜湯、糖拌黃粿、水煮魚……兩個小時后,學員作品全部上桌,等待評委打分。
“梅菜扣肉蒸的時間不夠,肉的顏色偏白。”“泡豬腰口感不夠清脆,今后要掌握好火候。”評委對學員的作品一一點評并提出建議。學員們認真聆聽,并不時和評委交流做菜的技巧。
“荔枝肉酸酸甜甜,跟飯店做的一樣。”“生炒鴨很入味。”評委評定后,學員們開始品嘗菜品,也相互聊起了今后的打算:
“我打算和丈夫一起去福州開個小吃店。”
“手藝還不是很好,我想先去別人店里當幫工,再多學點烹飪技術。”(雷露微 劉才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三明泰寧影視研學基地迎來首批研學學子2025-05-07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