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于思考宏觀經濟
談及電影,王健林興趣濃厚。他透露,萬達投資的好萊塢第一部電影已經制作完成,并且“有想法沖一沖奧斯卡”。據他介紹,萬達文化產業的目標是到2020年做到全球行業前十。“這需要海外拓展。文化不僅是產業,還涉及精神層面,擔當民族文化傳播的角色。”萬達并購美國AMC院線后,2012年放映了8部中國電影,2013年增加到13部。
在王健林看來,萬達海外項目的經營管理思路被證明是正確有效的。萬達收購AMC迅速扭虧為盈已成為海外名校商業管理教授關注的案例。“我們主要解決了三個問題:一是有沒有主人的問題。原來AMC被幾個基金買下,其意只在轉賣,管理層無精打采。二是有沒有激勵機制的問題。萬達接手后宣布長期投資,對管理層和員工也有激勵。三是有沒有先進模式的問題。萬達把在國內的財務管理模式輸送過去,在線監控店面成本,很快實現盈利并上市。”對于這一成功并購,他頗為自豪。
對于時下紅火的“移動互聯網”概念,王健林似乎并不盲從。“移動互聯網在我看來,是應用工具。萬達搞互聯網是基于將線下和線上更好融合,使萬達廣場變成智慧型廣場,更加有黏性,不意味著萬達轉型到移動互聯網為主。”
采訪中,王健林呼吁中國現階段應避免對投資“妖魔化”。他認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是必要的,但目前階段保持適度投資規模,以保證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速很重要。“要有清醒認識,防微杜漸。我對政府準確把握形勢,科學調控經濟,促進轉型升級有信心,很期待。對于我們企業而言,也更需要不斷創新,自身夠硬,才能在大時代中成為百年老店。”一番話不由得讓記者對王健林刮目相看,他本人對于宏觀經濟的研究與把握并不遜于一些經濟學者,甚至比其更接地氣。
企業經營就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在王健林看來,從創立至今,不斷尋求戰略創新是萬達得以在激烈的商業生態圈中做成“大魚”的關鍵。“現在萬達資產規模、凈利潤、納稅等都排在民企前列,運營質量有目共睹,成功的核心就是不斷創新、不墨守原有模式。”
二十幾年來萬達經歷了若干次轉型。
1993年萬達走出大連,成為全國第一家跨區域投資的民營企業,在廣州投資時辦不了營業執照、租借賬號投資的細節至今令王健林頗為感慨。“如果沒有那一步,萬達目前也許就是家大連的本地企業。”
2000年初房地產正火,萬達決定從住宅轉商業地產、租賃,因為萬達認識到這是長期穩定現金流的來源。也正是從2013年開始租金進入高速增長期。
2005年,萬達從單一房產企業向零售、電子商務、金融等方向轉型,并購保險公司、財務公司,未來萬達將向文化、旅游、金融、電子商務等方面轉型。
“我經常給大家講,企業經營就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王健林說。
“萬達下一步去往何方?我們將會開啟商業地產的新轉型。萬達計劃到2020年完成新轉型,那時萬達絕對不是房地產企業,應該叫國際化科技服務型企業,那時收入利潤將主要來自非地產。”他說,“2015年1月16日,我就將宣布萬達新的轉型計劃和戰略目標。”
在接班問題上,王健林與在網絡上備受關注的兒子王思聰高度一致——他們互相成全對方,形成了一種“新型父子關系”。
“我跟思聰探討過幾次,他沒興趣接我的班,管十幾萬人他覺得太辛苦。我本身也是很有現代意識的,將來不一定他接班,職業經理人誰好就誰來,只要維持一個強勢董事會就可以。”
“思聰非常有興趣做PE,我說‘我給你錢做,你做得好,將來我把萬達投資這塊給你’。對于PE投資,思聰覺得一年看五、六十家企業很有意思。他目前做得還不錯,比我想象得好,回報率達到百分之好幾十,2014年在私募行業應該能排名前三十。”
■采訪手記
采訪王健林的這天北京刮著大風,空氣清冽寒冷。從萬達廣場B座21層的窗戶望出去,一半是高樓環繞,一半俯瞰長安街的車水馬龍。
王健林的辦公室里外三間,最里面是寬敞的辦公區,鋪米黃色厚地毯,辦公桌上放著妻兒合照,座椅背后的墻上掛著一幅水墨長城萬里圖。陽光照進來敞亮、通透。
60歲的王健林看上去充滿活力,這位身材并不高大的企業家舉手投足機敏靈活。采訪結束后閑聊起來才知道他常年早上六點起床,每天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記者 彭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