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歷史來看,創新周期基本上是與經濟發展周期逆向分布,也就是說,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恰恰是創新比較活躍的時期。”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在2016夏季達沃斯“中國智造”分論壇如此解釋第四次工業革命出現的緣由。
馮飛表示,在2008年這場“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機之后,經過幾年的探索,人們正在形成共識,也就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將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出現全球性的產業革命。
他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高滲透性,即將對行業全產業鏈形成滲透,還一個是幾乎零邊際成本效益。而這兩個特點又會帶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生產組織方式發生變革,由大規模生產轉向規模化定制;出現資源配置方式的革命,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用到全球最優秀的創新資源和制造資源;以及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產業形態的不斷出現。
“前幾次工業革命,特別是像蒸汽機、電氣化,解放的是人類的體力。這一次解放的是人類的腦力。”馮飛說。
他表示,中國制造業現在正處在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在一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給不足,許多消費者仍需到海外掃貨。他認為,要解決這兩大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
他表示,中國的轉型帶有相當大的復雜性,與德國做工業4.0相比,中國還有一個2.0普及、3.0補課的問題。“中國的工業化是一個高度壓縮的過程,我們用了幾十年走了其他國家上百年的路,在這個壓縮的過程中,就呈現出了多樣性。”
他認為,這種多樣性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主體還是傳統產業,高技術制造業雖然在加速發展,但在整個制造業的比例還只占約12%。而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則要依據行業特點,比如在紡織服裝業推行個性化定制,可以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型、偏好生產出個性化服裝。
他還表示,應該鼓勵大企業搭建基于互聯網的雙創平臺,模仿海爾或中移動的雙創平臺,發揮大企業優勢,并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搭建平臺。
他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中國制造業轉型面臨著學習其他國家和與它們同步賽跑這種雙重任務。但他認為,與其他國家應該是合作大于競爭。“全球都在轉型,且轉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這就需要中國與全球共同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機遇,以及轉型當中遇到的挑戰和困難。”馮飛說。(記者 張而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