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加息陰云浮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空已很久。本周二到周三(6月14日至15日),美聯儲議息會議將宣布利率決定。不管美聯儲是否決定加息,央行都有充分的措施進行應對。去年12月份美聯儲首次加息之前,央行已在10月份宣布降準降息。除了本國經濟需要外,央行的這一舉措也被市場認為是為了對沖美聯儲加息。
對于市場關注的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央行副行長易綱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媒體吹風會上表示,如果美聯儲加息,說明美國經濟走強,需求強勁,對中國來說是好事。另一方面,美國加息會帶來美元進一步走強,全世界資金有可能流向美國。他強調,作為中央銀行要從貨幣政策角度做好準備,同時對美聯儲加息的節奏、力度要有全面分析,以做好充分的準備。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則認為,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實際已經被市場消化,不必過多擔心。
但美國經濟數據的疲軟似乎并不支持美聯儲加息。美聯儲主席耶倫的表態也趨于謹慎,這讓市場對美聯儲6月份加息的預期進一步降溫。聯邦基金利率期貨認為美聯儲6月份加息的概率只有4%,7月份加息的概率也降到了27%。
盡管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6月份加息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一些國家仍舊迫不及待地選擇了降息以抵御外界干擾、提振本國經濟。6月9日,韓國央行意外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至紀錄低位1.25%。這是韓國央行自2015年6月份以來首次降息。緊隨韓國降息的是俄羅斯。俄羅斯央行在上周宣布,將關鍵利率從11%下調至10.5%。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上周表示,如果通脹沒有按預期那樣開始上升,則歐洲央行應該進一步加碼寬松政策。
歐洲央行現行的存款利率為-0.40%,主要再融資利率為零,邊際借貸機制利率為0.25%,并實施量化寬松(QE)政策,既每月購債規模為800億歐元。
對于貨幣政策之于經濟復蘇的作用,各國央行都已充分認識到,不能僅靠貨幣政策來支撐經濟復蘇;貨幣政策雖然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但是可為改革創造條件。認識到這一點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尤為重要。
那么,央行已經做好的應對美聯儲加息的貨幣政策準備都包含哪些呢?簡單來說,就是從量價兩方面保持貨幣政策穩健和中性適度,加快調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降低美聯儲加息對國內資產價格以及實體經濟的沖擊。貨幣政策量的方面無需過多解釋,價的方面則有太多文章可做。比如降息、調整利率走廊和逆回購利率等。
現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為1.50%,低于今年前5個月CPI上漲均值0.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已經處于負利率狀態,央行對于利率的調整必然會非常謹慎。但從中國經濟轉型、降低融資成本以及“雙創”活動的需要,利率進一步下調的空間雖然有限但還是存在的。
使用貨幣政策工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在直接調整利率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還可使用變相降息的方法。變相降息就是對利率走廊中的貨幣政策工具利率進行調整。比如降低利率走廊上限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降低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降低逆回購利率等。變相降息的方法在去年和今年都使用過,效果非常好。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所以央行會動用各種手段來消除其他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所帶來的對本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閻 岳?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