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5日訊整齊的西式拱門、幽長的中式長廊、極具時代特征的紅磚外墻,臨水而建,水清岸綠。涵江“東方廿五坎”是現今唯一一座體現涵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繁華景象的商貿建筑,見證了涵江“小上海”歷史。近年來,紅磚騎樓被臭水環繞,老建筑臟亂不堪。涵江區經過治理,紅磚樓周圍被污染的河道有了明顯的改善,市民期待水鄉美景可再現。記者了解到,“東方廿五坎”的整治工程預計國慶可以完工。
整治后,河面垃圾被清除,水質明顯提升
排污管道堵塞 水質惡化
“東方廿五坎”位于涵西街道港頭,住在附近的耄耋老人王大爺告訴記者:“那時候的水特別干凈。”王大爺說,河水靈動清澈,大家都在里面游泳,主婦們就在河邊洗衣服。王大爺回憶,當時周邊沒有任何污染,建筑倒映在清澈的河面上,小船來來往往。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紅磚樓周圍的河道被污染,河水變成了一攤臭水。當地居民陳女士說,去年她帶著幾位朋友回家鄉,原本想向他們展示家鄉的水鄉美景,可不料河道受污染發臭。“我常年在外,印象“東方廿五坎”很美,看到發臭的河水時非常痛惜。”
據了解,“東方廿五坎”前的水塘原為貨運小碼頭,主要功能為滯蓄鏡鴻里片區澇水,南側靠一條涵管將澇水排往涵江港。泄洪排污的涵管堵塞后,水塘內的水就無法外排,加之周圍群眾污水直排,導致水質不斷惡化。
河水與海水貫通 相互循環
去年8月份,涵江“東方廿五坎”周邊河道整治工程作為涵江區委、區政府開展的“清水行動”的重點項目開始動工。如今,整治工程幾近完工,整治初見成效。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東方廿五坎”。據觀察,雖然河水并不是非常清澈,但是相比以往有了很大改善。水體發臭和河面垃圾漂浮的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
據悉,在“清水行動”中,一期項目主要針對“東方廿五坎”周邊400多米前林河道進行整治,開展河道清於、道路清障、泄洪排污、環境美化等項目改造。以前的“東方廿五坎”只有一條直徑50厘米的雨水管,排出口徑較小并且位置較高,污水無法排出。實施雨污管網分流改造后,重新鋪設雨水和污水收集管,雨水管直徑升級為1.2米,污水管則埋設在各居民家門口。另外在海濱河口設立一個閘門,防止海水倒灌。通過設置閥門與外海結合,不僅起到了排洪作用,而且將內河水和外海水貫通,相互循環,生態補水,使得“東方廿五坎”一潭死水變成活水。
下一階段,該工程還將繼續拆除占道的民宅,鋪設沿岸270米的污水管道,并對沿岸護坡和道路進行綠化硬化,整個工程預計于10月份完工。(海都記者 陳小芳/文 馬俊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