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家住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鄭坂村的周貴梅,來到新度鎮便民服務中心的“救急難”窗口,在填寫了一張因母親生病住院導致家庭生活困難、希望政府支援的申請表后,當天就領到了500元的臨時急難救助金。“領錢很快,幫我們家解了燃眉之急!”周貴梅說。
如今,荔城區每個鄉鎮、街道都有“救急難”窗口,方便群眾就近求助。作為“救急難”工作的全省、全國試點單位,荔城區已實現了“救急難”窗口全覆蓋。
救急難,顧名思義就是為群眾緊急的難事提供救助。去年7月,荔城區被列為全省“救急難”試點后,先圍繞“救哪些急難、誰來救”做了詳細梳理。“社會救助涉及民政、衛生、教育、殘聯等多個部門,救助資源非常分散,所以在試點開始后花了2個月時間制定工作方案。”荔城區民政局副局長蔡朝星介紹說,經過對20個部門的救助資源統籌協調,共整理出基本生活、受災人員、醫療、教育、住房、就業、臨時、司法等八大類急難救助、31個救助項目。
群眾遇到這八大類急難需要救助時,只需向鄉鎮、街道的“救急難”窗口申請,無需再到城區的各個部門奔波。“這是‘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讓求助群眾少跑腿。”蔡朝星說,通過對20個部門救助資源的梳理,已經搭建起覆蓋廣泛的救助資源庫,所以能通過內部轉辦機制減少求助群眾的麻煩。今年5月,黃石鎮一對爺孫倆不慎食用織紋螺后,孫子留下嚴重的神經系統后遺癥。7月13日,孩子家人向黃石鎮“救急難”窗口求助,該窗口馬上將申請表報送到區里“救急難”平臺,經過快速轉辦程序,第二天就依照“醫療急難救助”向這個家庭發放了5000元救助金。
像周貴梅一樣申請500元以下臨時急難救助的,甚至無需送到區里,由鄉鎮、街道即可審批,當場發放救助金。新度鎮副鎮長王亦凡告訴記者,今年1至8月,全鎮受理最多的就是臨時急難救助申請,一共有33人(次)從鎮里的“救急難”窗口得到了及時幫助。據荔城區“救急難”平臺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區累計臨時救助困難戶74戶(次),共發放臨時救助金8.34萬元。
通過“救急難”試點實現各部門救助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后,還起到了避免重復救助、減少遺漏救助的作用。荔城區民政局低保管理中心主任謝肖睿告訴記者,以前各個部門在救助弱勢群體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重復和遺漏的現象,如今通過資源統籌,各部門實現了精準救助。“以救助貧困大學生為例,今年民政局救助低保戶、殘聯救助殘疾家庭、計生部門救助計生家庭,不重復、不遺漏。”謝肖睿說,整合之后,這些救助資源既各負其責又能“聯合作戰”——8月底,民政局、教育局和計生部門第一次聯合舉辦教育救助金發放互動,改變了以往各自辦活動的習慣,大大提高了效率。
有了統一的救助信息平臺后,讓政府救助與社會救助實現了無縫對接。目前,荔城區已成立慈善總會等社會救助機構,這些機構資金實力強,但難以準確掌握求助群眾信息。“每個村、社會都有民政協管員,匯總到民政局形成了準確的困難群眾數據庫,這些信息共享給慈善總會后,愛心人士捐助的善款也就能送到最需要的群眾手里了。”蔡朝星說,今后這些救助信息不止提供給慈善總會,還可以向義工組織、志愿服務隊伍等愛心機構共享,讓求助者能得到政府、社會、志愿者等最大程度的幫助。
記者手記>>>
政府先救急,社會幫解難
莆田市荔城區“救急難”工作因為起步早、步伐穩、創新多,已在今年7月被列入全國試點。通過試點,發現了一個現象:由政府財政出錢救助困難群眾時,救助金額一般在5000元以內,往往只能救急。面對大病大災等重大困難,仍需引入社會力量救助。所以,搭建一個信息共享、有公信力的對接平臺至關重要。
通過平臺,“救急難”等政府救助資源首先救急,然后引入慈善總會、愛心基金會等社會救助機構“各添一把柴”,共同幫助求助者排憂解難。目前,社會上的愛心力量不斷涌現,但在救助困難群眾時較為零散,難以形成合力。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這些愛心力量,努力促成救助資源與救助對象的對接,讓社會救助主力軍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朱崇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莆田市區拱辰街道荔湖路藍花楹進入開花期2025-05-0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