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考古學者來嵐調研,向我們展示了,6000多年前兩岸已是一家親的證據!那是啥呢?快來一探究竟吧~
昨日下午,7位考古學者共聚平潭風力田,對平潭古遺址文物進行深入地探討與交流。其中,4位來自臺灣,兩位來自福建博物院,一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凹石
在現場,工作人員打開保險柜,小心翼翼地抬出一個大箱子,打開箱子,掀開一層層厚厚的塑料泡沫后露出文物的“真面目”。只見福建博物院研究員范雪春從中拿出一塊石頭,呈橢圓形,石頂卻向內淺淺突陷成凹陷狀,甚是奇特。
據范雪春介紹,此石稱為凹石,有3500年的歷史。原先經過強烈的打擊留下凹陷的痕跡,說明當時的人類將石頭當作生產和生活工具,并已經學會了磨制工具和使用工具,這是一個大的進步。
酒器
除了凹石外,現場還有圈足器等生活器皿以及一些石片、陶片等古物。“圈足器是生活器皿,類似現在的大鍋,而這些陶片有著諸多種類包括夾砂紅陶、夾砂黑陶、夾砂灰陶等等,跟馬祖發現的陶片很相似。”
生活器皿圈足器
范雪春說,陶片主要采用平地堆燒的方法,燒成溫度較低,胎質疏軟容易破碎,陶器呈色變化多樣,作風原始粗獷,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為達到審美的效果,漸漸的,古人在陶片上做裝飾,共有繩紋、刻劃紋、貝齒紋、戳點紋、指甲紋等多種紋飾。
指甲紋陶片
兩岸一家親的證據
此外,記者還看到一塊長十來厘米、厚約5厘米的狹長黃色石頭。“別瞧這石頭長得普通,它可有6000多年歷史。”范雪春笑著說,古代生產力不高,這些石器制作不精,一器多用。
石錛
比如說這個石錛可以用來制作木制品,又可以用來砸魚或是砸獸骨等功能,不像后期制作工具都分門別類,比如挖土用鋤頭,開采石頭用鎬和鍬等。而這些石錛的物理化學成分與內陸地區有很大區別,卻與臺灣澎湖很相近。
“天氣晴朗時,能在馬祖看到平潭的風車,說明兩岸地理位置特別近。兩岸一家親,看,其實6000多年前兩岸已是一家親!”臺灣馬祖原縣長楊綏生聽完專家介紹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