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丈夫,許葉老淚縱橫。
緊握記者的手,許阿婆希望記者幫她尋找中斷聯系的臺灣親人。
許阿婆向記者講述自己苦等丈夫一生的故事
■60多年前,丈夫廈門做工不再還
■17年前,臺灣陌生來客喊她一聲媽
■幾年前,一場地震致骨肉難再聚
9月27日下午,惠安縣東嶺鎮三村,夕陽穿過樹林,院中一片金黃色。
86歲的許葉老人靜靜地坐在石墩上。風卷起她的頭巾,露出一綹白發。老人凝望著門前長長的甬道,似在遠眺,又似在等待。她在期盼著什么?
當記者一行出現在她眼前,說是了解鄭生財的事時,老人激動地站起身來,一把抓住記者的手。“我們結婚兩年后他就去廈門打石場做工了,直到現在我都沒見過他。”
話剛出口,老人已是哽咽難平。那是一段長長的、傷感斷腸的故事……
難忘1949年 信義丈夫一去成永別
說起丈夫鄭生財離去的情形,86歲的許葉老淚縱橫。
時光倒回到1947年,21歲的許葉坐上花轎,被鄭生財歡天喜地娶回家。婚后雖然沒有生兒育女,但夫妻恩愛有加,從未橫過眉拌過嘴。那時生活艱難,為了生計,生財與同村多名漢子離開惠安,前往廈門石場謀生。
天有不測風云,沒過多久,許葉病倒了。生財聞訊,在手頭拮據的情況下,向石場老板借錢趕回惠安東嶺給妻子治病。經丈夫精心照料,許葉很快康復,生財準備再到石場做工。當時兵荒馬亂,左鄰右舍勸他不要再出去了,年邁的母親也堅決反對,但他們夫妻倆都覺得做人要講信用,借了老板的錢就該回去接著干活償還。1949年,許葉23歲那年的農歷七月十三,生財瞞著母親,與許葉道別,趕往廈門的石場。
誰知道,這一別竟是一生。鄭生財到廈門做工不久,廈門解放。迫于形勢,當年鄭生財和一起在廈門石場做工的惠安石匠去了金門,有的又輾轉去了臺灣。此后,兩岸的對峙局面,使得這對夫婦一場平常的離別成永別。
漫長等待 佇立海邊癡癡望夫歸
許葉很久沒有丈夫的信息了,后來才知道他被迫去了金門。她期盼奇跡出現,多次到村頭等待,但一直都沒有看到丈夫的身影。長期的等待,再加上生活的重負,曾讓許葉感到絕望,一度試圖跳海輕生,面對滾滾而來的海潮,她又爬了起來,因為家里還有一個年邁的婆婆需要她奉養。
許葉日夜思念丈夫,她開始試著到鄰近的崇武海邊去做工,挑土、買賣魚脯。在漫長的歲月里,凡是海邊的工作,再苦再累,她都愿意做,為的是在某一天能在海邊看到那個她日夜盼望的身影。但潮起潮落,春去冬來,那個熟悉的身影始終不曾再出現。
許葉與鄭生財婚后無兒無女。丈夫走后,她也沒再嫁。年復一年,不忍心看她這么辛苦過下去的左鄰右舍曾勸她改嫁。但許葉堅信丈夫會回來,因為丈夫很愛她。
“我們結婚后,從來沒有吵過架,感情很好。即使后來我生病拖累了他,我沒有生出孩子,他也一如既往地對我好。他的這份情讓我愿意一直等待。再說我還有一個年邁的婆婆要照顧,所以不能改嫁。跳海時,想到孤苦無依的婆婆心就揪了起來,所以最終還是從海水中爬了起來。”說到這里,許葉老淚縱橫。
為了撐起鄭家,許葉抱養了一個女兒。后來,她給女兒招贅了一個女婿,鄭家和許葉總算有兒有女了。六年前,孫子長大成家,現在還有一個重孫。她多次告訴孩子們,在海峽的那邊,他們還有最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