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青花賞瓶,據說是皇帝用來賞賜給功臣的
▲這個畫著五彩嬰戲圖的盤子,是僅存一年的明泰昌年制的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館主:盧炳煌,68歲 藏品:瓷器 數量:3000多件
“芭蕉簾外雨聲急,青花瓷里容顏舊。”歲月在盧炳煌的額頭留下痕跡,卻改變不了他對瓷器的熱愛。坐在堆滿瓷器的房間里,或泡茶冥想,或細細觀摩,他常常忘記時間,陶醉其中。
從喜歡繪畫,到迷上瓷器的圖案、線條、材質,40多年來,老盧珍藏了從唐朝到現代的3000多件瓷器。他的這份熱情,還感染了兒子。
青花瓷器再現古代生活場景
盧炳煌住在泉州市區東湖街道。在他家的一個房間里,滿滿當當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瓷器,不僅有花瓶、酒瓶、筆缸,也有醫生用來把脈用的脈枕、種水仙的水缸,最小的4厘米,最大的70多厘米。
“擺不下了,有些放在兒子家了。”說著,老盧隨手拿起一個青花瓷花瓶,瓶身畫著松樹、假山。“看看,這藍色多純啊。”拿在手上,老盧低著頭端詳。這個花瓶叫青花賞瓶,是古時候皇帝賞賜給有功大臣的東西。幾年前,他曾拿去給專家鑒定過,確認是清朝的瓷器。而另一個青花瓷缸子,老盧也很喜歡,缸身圖畫豐富,有人雜耍,有人挑擔賣菜,有人拉二胡賣唱,還有婦女帶著孩子逛街……老盧說,這些圖案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場景。還有一個畫著五彩嬰戲圖的盤子,是明泰昌年制的,泰昌只存在了一年時間,所以瓷器很少,異常珍貴。
“可惜沒時間一一介紹,以后你們常來,我可以跟你們多講一講。”說起收藏的瓷器,老盧滔滔不絕,恨不得時間能停著不走。
喜愛繪畫迷上瓷器線條圖案
說起當初收藏瓷器,時間還得回到40多年前。那時候,老盧很年輕,愛畫畫寫字,喜歡好看的圖案。因種種原因,他沒能走上美術之路。見瓷器周身的圖案很美,整體線條流暢,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美,老盧深深著迷,開始收藏。
那時候,生活比較艱苦,一個月生活費才8元,買一個瓷器要五六元,算是很大件的奢侈品了,但看上喜歡的瓷器,他也借錢買回家。“雖然不能吃不能用,但看著滿心歡喜。”將喜歡的瓷器收為己有,老盧覺得生活很充實,但他也提倡,收藏應該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如果貪多求全,對長久收藏沒有好處。
將瓷器買回家后,老盧除了拿著放大鏡仔細欣賞圖案和材質、線條外,還會將瓷器用盒子仔細包好,做上記號,貼上標簽。久而久之,藏瓷器的房間就被堆滿了,只留下一個擺一張椅子的空間。閑時,老盧就坐在那把椅子上,泡一壺茶,一呆就是幾個小時。
兒子也愛瓷器讓老盧很欣慰
“乍看不怎樣,如果真正迷上了,就會發現其樂無窮。”老盧說,瓷器和青銅器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花時間研究才能發現樂趣。比如自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瓷器都標志了年份。而清朝康熙年間的瓷器,底部卻沒有標志燒制年份,這看似不合理,卻另有原因,因為清朝建立政權后,覺得在底部標志年份,如果瓷器碎了,底部的年份會被踩在腳下,這不吉利。
在老盧眼中,瓷器不僅能找回他兒時的美術夢想,也能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這幾年,他已經捐獻了兩件宋代的瓷器給泉州博物館。他覺得,這些寶貝,如果有需要,應該讓更多的人來欣賞。
老盧的癡迷影響了他的兒子。如今,兒子在博物館工作,對瓷器也有很高的熱情,讓老盧覺得很欣慰。(本網記者 楊梅香謝明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