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根據張氏族譜記載,張三豐生于公元1267年:而當地專家說,武陽峰山上明朝的摩崖石刻上寫著:公元1135年,張子沖在翠云庵念經。這種時間上的沖突,有可能證明張子沖并非張三豐,二者很有可能不是同一人。再根據《邵武府志》的舊志的記載,張三豐生于宋、封于元,仕于明:但是新志上卻認為他生于唐,仕于宋,顯跡于歷代。新舊志記載不統一更加深了邵武張三豐身上的謎團。
史學界有兩個主流的說法,即張三豐是懿州人或寶雞人,而非近幾年所傳的邵武人。明代鄭曉撰《今言》和何喬遠編《名山藏》均載日: “張三豐是懿州人。”《明史》《盛京通志》等官方史書和地方志也均言張三豐為遼東懿州人。 “寶雞說”先于“懿州說”,陸深《玉堂漫筆》明確指出張三豐為陜西寶雞人。可是“寶雞說”流傳不到二三十年,就被“懿州說”所取代了。在以往的文獻記載中,除了《邵武府志》和《邵武縣志》,《棗林雜俎》《貴州通志》等均認為張三豐是邵武人。可是張三豐是邵武人的說法,也就是近幾年才興起。
張三豐云游四海,各地都曾留下蹤跡,他有如此多“籍貫”不足為奇。但眾多文獻中,史學界還是以官方《明史》的說法為主。因此邵武地方志和民間學士的記載要撼動《明史》的權威,有一定難度。
邵武還流傳著諸多關于張三豐的傳說。根據《邵武府志》的說法,張三豐年輕時家里十分貧窮,需要砍柴養活一家人。他生平喜歡鉆研道教,別無他求,只希望見到呂洞賓。后來一個道士經過張三豐家,想討點米酒喝。張三豐的妻子給了他米酒,告訴他糧食不多,希望可以少喝一點,結果那道士竟然全部喝完了。之后道士指點張三豐的妻子將水裝滿缸,然后投入米便可以釀酒。當張三豐回到家時,妻子告訴他此時,張三豐即認定那道士是呂洞賓,立刻追了過去。經過兩次苦苦等待,張三豐得以成道。
至于為什么最近這幾年才提出張三豐是邵武人,邵武張氏后人有自己的說法。張氏祖訓“重視耕讀、莫學神游”,對于張三豐被封神仙,張家人一直諱莫如深,而張三豐出自邵武的說法,是因為張氏族譜偶然被發現才鬧得沸沸揚揚。邵武張三豐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神人”張三豐,目前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我們期待著更加權威的證據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