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正值晚熟葡萄上市時節,蕉城區洋中鎮前路村煌榮果蔬專業合作社的社友們正忙碌地收獲著豐收的喜悅。
“在鎮、村干部的推動下,葡萄產業如今很是‘走俏’,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合作社負責人陳金壽說,合作社種植有晚熟葡萄100多畝,年產4萬多公斤,每公斤可賣12至14元,福州等外地游客還主動來此采摘。
陳金壽口中的“想都不敢想”并非夸張之說。前路村位于蕉城區洋中鎮西北部,距鎮中心10余公里。雖說有耕地面積1200畝、森林面積7500畝,由于交通閉塞,村中多是留守老人,早些年村里經濟都沒有什么發展,村財收入更是為零。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前路村完善一體化港灣式公交車站、主村到代都自然村村道硬化和拓寬、代都自然村河道、防洪渠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掛鉤幫扶單位的蕉城區檢察院,甚至每年從有限辦公經費中擠出20萬元投入前路村的扶貧建設。
沒有產業支撐,再美的村容村貌都只是“空架子”。“只有扶持產業發展,才能真正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掛職第一書記陳德南說。在各方力量的幫助下,前路村村民成立了煌榮果蔬專業合作社,以“村企聯手、黨員共建”的方式入股合作社進行年底分紅。同時,企業還可優先提供勞動崗位給貧困戶,助推貧困戶脫貧。2015年前路村實現人均收入12861元,是2010年的3.2倍。
前路村僅是洋中鎮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洋中鎮屬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經濟總量小、自有財政收入低,有限的財力難以滿足扶貧開發需求。雖然在各級的大力支持下,農村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貧困農戶自身脫貧能力低、部分農戶扶貧開發主體意識不強等情況仍制約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
為此,洋中鎮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工作,在規劃農村扶貧項目上,突出產業建設重點,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優勢,積極打造“特色產業主陣地”的發展戰略,對農村貧困戶加大了產業扶貧和結構調整力度。截至目前,全鎮培育方家山、前路、天湖等3個精準扶貧示范村。同時以試點村為帶動,大力實施“旅游產業扶貧”行動,全鎮推進水利風景區、3A旅游景區、古村落等農村休閑旅游建設,發展“農家樂”50多家,接待游客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1086元。(楊洋鄭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