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7日訊 最近,寧德45歲的黃先生得了怪病,接連發燒三個月,還常胸悶氣短。3月中旬,他突然心衰,被送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搶救,才發現問題出在心臟上。是細菌隨著血液流到心臟“大門”——主動脈瓣膜,且落地生根,引起了感染性心內膜炎。住院三周,他才撿回一條命。
黃先生原本身體健壯,但今年初,他突然反復發燒,折騰了三個月,體溫一直在37.5°C~39°C之間波動,體力一天不如一天。前不久,他突然癱倒,臉色慘白,直冒冷汗,家人趕緊送他到當地醫院。由于病情危重,他很快被轉送到協和醫院。醫生發現,他的血氧低下、心率快、血壓低,已急性心力衰竭,緊急搶救后,他才緩過氣。
醫生檢查發現,黃先生的病根竟是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臟腫到了常人的近兩倍。
“情況兇險!”該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黃忠耀說,主動脈瓣膜相當于心臟的“大門”,門壞了,關不緊了,黃先生才會胸悶、氣喘;而細菌隨著血液流動,流到損壞的“大門”外安家,不斷沉積繁殖,形成贅生物,才會高燒不退,隨時可能心臟驟停。評估病情后,醫生僅花兩小時,就清除了病菌贅生物,替換了毀損的瓣膜,再配合抗生素治療,黃先生好轉。
黃醫師說,冬春氣溫低,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高發季節。急性者常伴高熱、寒戰,亞急性者僅感乏力、低熱、全身不適等,類似感冒,常被誤診。
他提醒,原因未明的發熱,若持續一周以上,要做進一步檢查,如血培養、心臟超聲檢查。(海都記者 陳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