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5日訊 祭拜菩薩前,還得“打菩薩”?這個風俗有點“怪”。昨日,在龍巖長汀四都鎮漁溪村,村民們就在上演著這一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傳統民俗活動——打菩薩。
“棒打”的青年力氣大,將轎子推倒 (修松供圖)
一大早,天空還下著蒙蒙細雨,在一陣熱鬧的鞭炮聲中,活動正式開始,村民們抬著其他幾尊菩薩先巡游全村,隨后停在路邊。
主角“石佛公”被一位老者從神龕里搬出。石佛公是一塊被村民供奉在神龕中的“石頭”,幾個身強力壯的村民七手八腳地用紅布把“石佛公”綁牢在一個木轎子上。
隨后,4個素食3天打扮成“太平軍”模樣的小伙子,扛著“石佛”轎子飛快地跑到河邊。“石佛公”淋水沐浴后,小伙子們便抬著轎子趟過小河直往岸上的田坎沖去。
剛上岸,早早等候在那里的十幾位未婚青年,手持毛竹竿劈頭蓋臉地打來,并將轎子推倒、壓住不放。抬轎子的小伙子招架不住,和轎子一起被推倒在爛泥田里,一時間人仰馬翻,吶喊聲四起。
馬上,雙方又翻身而起進行新一輪的爭奪,就這樣,倒了又起來,起來了又被推倒。雙方你沖我攔,你來我往數小時后,抬轎小伙才沖關成功,將“石佛公”抬進村,接受村民的敬奉。
“打菩薩”的由來
漁溪村“打菩薩”的傳統已有500多年,而“石佛公”的傳說有多個版本,但都跟石頭與水有關,都發生在明朝時期。
傳說明朝時,一位當地農民給稻田放滿了水,然后用填缺石堵住。可是第二天,田里的水都流光了。村民晚上去查,發現那塊填缺石會自己浮起來。他用鋤頭把石塊打下去,過一會兒它又浮起來。再打,一塊小石片飛進他的眼里。很疼,還弄不出來。
他便祈求說,“不知你是哪路神靈,我打你、得罪你了,可是,我田里不能沒有水啊!請你挪地方吧!我用青藤把你挑走,哪里掉下來,就在哪里給你做庵。”農夫挑著石塊走到村東的山邊時,石頭掉落,于是就在那做了庵。小石子出來了,當年的糧食還獲得大豐收。(海都記者 戴敏 簡偉雄 通訊員 黃水林 陳析興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