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底,全國農村電影“三下鄉”活動在上杭啟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有關領導和西部12省廣電部門負責人云集上杭,就農村電影放映市場運營、實現農村電影放映的良性循環等問題進行共同探討,這是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對上杭文化工作的又一次肯定。
去年9月13日,第十三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揭曉,《衍香》榜上有名。上杭籍企業家賴東英投資的這部電影,改編自上杭籍作家何英的《撫摸歲月》,第一次將客家祖地的豐厚人文、獨特風情搬上銀幕,圓了全球1.2億客家人的夢想。
這不是上杭第一次在文化領域獲得國家級的榮譽了:古田鎮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都鎮(女子武術)和上杭縣白砂鎮(客家木偶)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舞龍節目《五龍呈祥慶太平》獲得“全國舞龍展演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舞龍評獎”活動金獎;山歌表演《山歌悠悠情飛揚》獲全國山歌大賽銀獎;木偶《降妖》獲全國木偶展演大賽銀獎;縣圖書館獲得“全國讀者喜愛的圖書館”……
2014年,上杭喜獲“全國先進文化縣”,這是龍巖唯一也是首個獲此殊榮的縣市。“全國先進文化縣”是怎樣煉成的?昨日,記者來到上杭,一探其中的奧秘。
促旅游、融工業、助農業,培育文化經濟
走進才溪鎮福如山莊,蝴蝶園里一件件精美的蝴蝶標本工藝品吸引游客駐足欣賞。山莊負責人王福如告訴我們,除此之外,他們還開展種植能手評選活動,舉辦臍橙、葡萄、竹筍等采摘節,讓參與者在活動中感受農耕文化。
在上杭,文化除了跟農業結合,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之外,還發揮文化旅游融合的“乘法效應”,把旅游作為傳承文化的載體,把文化作為提升旅游產業的助推器。古田會址景區國家5A級、才溪紅色景區國家4A級創建工作順利推進,華南虎園4A級景區和梅花山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成功創建,瓦子街文化街區年銷售額達1.7億元。
依托金銅資源,上杭還突出文化與工業相融合,大力引進金銀首飾加工和銅雕像、銅雕塑等銅工藝品企業,延伸金銅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落戶在上杭縣工業園區的福建金萃福珠寶有限公司年銷售額預計可達17億元。
唱紅色、弘客家、傳經典,打響特色品牌
如何利用好豐富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經典文化資源?上杭縣探索出了一條特色之路。
唱響紅色文化。圍繞古田會議和毛澤東才溪鄉調查兩個品牌做文章,先后投入2.6億元,對古田會議舊址群實施了第四期維修保護;投入1.2億元,對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光榮亭、列寧臺等文物實施維修保護。同時,還以上杭紅色革命史、紅色故事和紅色歌謠為題材,創作編排了《古田會議》大型話劇、《數九春風》《壹圓公債券》《良辰吉日》等紅色題材白話劇,在古田設立“五龍民俗廣場”,在才溪鄉調查紀念館設立“想當年”小劇場,切實展示“老區形象”、講好“老區故事”,讓參觀者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從革命歷史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弘揚客家文化。加大客家文物和文化的保護力度,實施了李氏大宗祠、邱氏總祠、存耕堂、云霄閣、三元塔等文物的維修保護工程;制訂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保護和傳承客家十番音樂、客家木偶戲、中都女子五枚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李氏大宗祠、張化孫祖墓等一批客家祖祠、祖墓為依托,做好對接和交流工作,增進了解,加深感情。以客家族譜和客家藝術為重點,開展“村對村、廟對廟、宗親對宗親”的兩岸互動交流,密切同胞情誼。探索建立了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補貼、激勵機制,涌現出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經典文化。在中小學校開辟國學課堂,建設文化墻,打造書香校園,讓孩子們從小就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加大國學經典宣傳,在城鄉設置文化宣傳欄、文化長廊,在全縣各單位開設“道德講堂”,實現點面結合、以點帶面,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不斷提升國民素質。積極培育和宣傳先進典型,引導更多的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
抓龍頭、造板塊、強基礎,建設文化陣地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近年來,上杭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注重發揮重大文化設施的帶動作用,有力地提升了城鄉文化品位。
在城市中軸線上杭大道最南端,隨著客家族譜博物館(含上杭縣博物館)、演藝中心(全市規模最大的甲級劇院)、影視城、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先后建成,上杭縣客家緣文化中心成為崛起在汀江之畔的一道亮麗風景。
瓦子街,是海內外相當一部分客家人代代相傳的尋根祖地。近年來,上杭先后投入4.3億元,對街區原有文物進行了系統的修復,充分保護了孔廟、丘逢甲師范傳習所、太忠廟、王陽明“時雨記碑”、流芳坊等文物。完善了客家族譜館設施設備,139個客家姓氏2400多部數萬冊族譜在這里匯聚,讓海內外客家人在這里找到自己的根。
鄉鎮、村居是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和突破點。上杭全面完成了全縣2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343個村(社區)均已配備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健身器材等文化基礎設施。在全市率先制定出臺鄉村群眾文體設施提升改造扶持機制,從2014年起,每年投入200萬元,實行以獎代補,每年扶持30個薄弱村的文體設施建設。
建平臺、興活動、惠民生,豐富群眾生活
有活動才有活力。上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貼近城鄉百姓需求,積極搭建文化惠民平臺,讓廣大群眾都能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從2006年起,分片區連續舉辦了9屆農民文化體育節,以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競技性、趣味性比賽項目吸引群眾廣泛參與。
近年來,上杭縣設立200萬元的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先后扶持上百個基層文化項目建設。縣藝術中心和縣文化館創辦“上杭百姓演藝臺”,讓老百姓當主角,讓文藝工作者當配角,先后舉辦演藝活動13期,參與群眾達6萬多人;縣圖書館舉辦的“客家講壇”累計開辦41講,“紅色講壇”4場;縣體育總會和縣文化館舉辦廣場舞、揉力球、太極拳、排舞等培訓班,為基層培訓文藝人員1000余人次。
書畫之鄉上杭,素有“一城書畫半城詩”的美譽。該縣專門成立了華書畫院,定期開展交流創作活動。文化部門還定期出版“上杭百姓故事報”,講述上杭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示上杭民俗文化風情。上杭的文藝工作者,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的豐富內涵,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2009年以來他們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作品300多篇,出版作品10多部,獲得市級以上獎項30多次,一大批文學新人脫穎而出。
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村村響工程的同時,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文化惠民新模式,每年向社會發放3000張文化體育惠民卡,每張卡補助文化體育活動消費金200元,群眾可憑卡到指定的文化體育場館參加文化健身活動。東方風來滿眼春!當前,上杭的文化發展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50萬上杭人正滿懷激情、信心百倍去擁抱又一個文化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