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清廉,從不用手中權力牟取私利”
“在部隊時榮立三等功二次、四等功二次;1958年在三面紅旗運動中被評為縣先進生產者……”這是記者在市臺聯看到的李金森的一份檔案材料。
1959年參加籌建龍巖百貨站后,李金森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單位,直至1990年離休。妻子劉維窈從百貨站到煙草部門,一直從事財務工作,至退休。
李金森則因工作能力出眾,1979年升任龍巖百貨站副經理。“他極為負責敬業,多次被單位和上級評為先進工作者。”與李金森共事過的梁友林這樣評價他。
同事陳樂群清晰記得,當年李金森經常騎著自行車到老火車站的牛坑倉庫組織商品貨物的進出、盤點,經常一去就是一整天,中午都沒回來,“把家底摸得清清楚楚,絕不允許出任何差錯。”
李金森是龍巖市臺聯一至四屆常務理事。“他非常熱心臺聯事務!”會長許新說,只要有活動,他都積極參加。他很關心在巖臺胞,威望極高,很受大家尊敬。
有一件事讓許新至今感動:2005年全國臺聯發動臺胞捐助陜西榆林建設希望小學,當時李金森在臺灣探親,沒有通知他,回來得知后,他二話不說就捐了1000元。
“敬業清廉,從不用手中權力牟取私利”,是記者聽到眾人對李金森最多的另一個評價。
同事梁友林回憶,李金森當時經常出差采購物品,按他的副處級別待遇可以乘飛機,但他每次都和大伙一起擠火車。
“李老非常原則。”許新說到了這樣一件事:他父親與李金森都是臺灣老兵,兩家可謂世交,1985年許新調到紅炭山礦務局上班,家住城區,想買一輛自行車卻沒有票。他原以為讓父親“走后門”找李金森買一輛自行車是件很簡單的事,沒想到被“無情”拒絕。
不給別人開后門,也從沒給自己家“開小灶”。在李金森擔任百貨站副經理的11年,李家的日子并沒有寬裕起來。兒媳林曉莉說,1995年公公單位蓋集資建房,要出資7萬元,他都拿不出來,后來還是兩個兒子湊了錢,分三次交清房款。
李金森的女兒因傷落下殘疾,女婿在龍巖百貨站當倉管員,身體也不好,一家生活過得困難。盡管如此,李金森也沒有利用手中權力為女婿安排更好的工作,女婿一直當倉管員至退休。
與李金森共事過多年的曾友冬說,當時市場經濟正興起活躍,很多商業二級站領導因抵不住誘惑而“倒下”了。李金森始終嚴守防線,不牟私利,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可貴品質。
“他們家是整個小區學習的榜樣!”
李金森的家,是人盡皆知的和諧美滿家庭。
“母親住院的那段日子,父親每天都要親自削一個蘋果并切好片,帶上一份松軟的蛋糕到醫院給母親。”李健紅著眼圈說。
“父母一直很勤儉。”李進說,兄弟倆工作成家后都住單位宿舍,沒與父母一起住,老兩口沒請保姆,平時都自己買菜做飯。去年兩人病重后,孩子們好說歹說,才同意請了個保姆。
劉炎椿家住李金森樓上,一起做了近20年鄰居。“他們一家非常和睦。”他說,這么多年,從沒有聽到他們家吵架,沒有聽到妯娌之間的閑言碎語,而且子孫都非常孝順、有出息。
令他感動的是,兩位老人生病后,他每天傍晚上下樓梯時,都會從李家開著的門看到兒子、兒媳或孫子蹲在地上給老人洗腳的情景。
大孫子李暉與爺爺奶奶的感情很深,去年12月,兩位老人病重時,李暉恰好被單位派往巴基斯坦建設核電站項目。早上六七點鐘爺爺奶奶精神較好,因時差李暉每晚三點多爬起來,通過視頻看爺爺奶奶,陪他們度過生命的最后日子。
“老李夫婦與鄰里的關系也非常融洽。”鄰居陳樂群說,老兩口為人和氣,很熱心小區事務,為美化小區,他們在樓下空地種了不少花,居民們每天都會看到夫婦倆提著水澆花。
劉炎椿也有同感。他說,老兩口對鄰里的小孩十分愛護。“記得有一回老劉一直在家門口等我的孫子放學回來,就是為了給他一包餅干。”
“他們家是整個小區學習的榜樣!”對于李金森夫婦的離去,劉炎椿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他們走了,是我們小區的損失,更是我們黨的損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