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寒冬的巖城熱傳:他們倆一個來自寶島臺灣,一個來自福建永安,相扶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人生后,相隔10余天離世;他們同齡,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先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起來到龍巖工作,臨終留下一個共同的遺愿:把黨費交到一百歲。
他們到底是一對怎樣的夫妻?為何會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對黨的感情?李金森、劉維窈,這對老共產(chǎn)黨員伉儷的事跡,在引來無數(shù)點“贊”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追問。
2月6日-8日,記者再次對他們的子女、同事、鄰居進行采訪,在大家的深情回憶中尋找答案。
“把我們倆的黨費交到一百歲”
陵園路旁,李金森、劉維窈夫婦生前居住的套房整潔而樸素,他們在這里生活了近20年。
去年12月28日,85歲的劉維窈走了。每天李金森都要在妻子的遺像前磕頭鞠躬,次數(shù)從三個直到一二十個,磕不動了就把照片擁在懷里。16天后,他隨她而去。
“彌留之際,父母只向我們交代了兩件事:一是兩人的后事一定要從簡,二是替兩人將黨費交到100歲。”大兒子李進未語淚先流:“他們總說黨的恩情不能忘,不能活到一百歲,黨費卻一定要交到100歲,通過這種方式延續(xù)對黨的深情。”
遵照父母遺愿,兩人的后事一辦完,李進和弟弟李健便將父母離世之時到一百歲尚余的14年黨費8400元、672元,作為特殊黨費鄭重交給了雙方所在單位的黨組織。
“父親是個孤兒,他說是黨培養(yǎng)了他,給予了他今天的一切。”李進介紹,“父親出生于臺灣新竹,1946年被國民黨抓壯丁來到大陸,后來加入解放軍,參加過渡江戰(zhàn)役,被送到步兵學(xué)校進修過,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轉(zhuǎn)業(yè)永安百貨站,在那里遇到了母親。1959年夫妻倆一起來到閩西支援籌建龍巖百貨站,從此扎根閩西紅土地。”
談起1月8日他們來替母親交黨費的情景,龍巖煙草工業(yè)公司離退辦的黃愛煒哽咽了。“這筆滿懷深情的特殊黨費,給我?guī)淼牟粌H是一種感動、一份崇敬,更是一堂生動的黨課教育。”后來她將夫婦倆的故事分享到微信群,引來一片共鳴:“不認識這二老,但這并不影響我對他們的敬重和仰慕!”“向這對革命伴侶學(xué)習(xí)致敬”……
“李金森夫婦的臨終遺愿,源于他們對黨的忠誠,是紅土地光榮傳統(tǒng)的傳承。”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林炳玉這樣說。市委組織部分管黨員教育管理的副部長賴才魁說,當前有些黨員組織觀念淡薄,李金森夫婦用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榮光和堅定信念,為我們黨員干部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他們對黨的信念忠誠而堅定,從未動搖過。”與李金森共事過多年的陳全中說,“文革”時期,他們遭到?jīng)_擊、批斗,甚至被下放勞動,但他們對黨的信念矢志不渝,從不抱怨。李金森離休后一直積極參加黨組織活動,每年都親自到單位交黨費。今年1月8日,病重中還叫兒子把2015年的黨費替他交上。至去年劉維窈入黨整整60年,她每季度末月都準時參加黨員活動,即使在2012年罹患癌癥后,仍拖著虛弱的身子來參加了兩次。
父母的言行,深深影響著子女,乃至孫輩。李進、李健兩兄弟都在20多歲時便入了黨。李進之子李暉在高中時便入了黨,李健剛參加工作的兩個雙胞胎兒子,一個已遞交入黨申請書,另一個也已寫好準備遞交。
“從高中到大學(xué),爺爺奶奶總催問他,寫了入黨申請書沒有?”小孫子李達方說。“很后悔為什么沒有早點做這件事,讓他們看到我光榮入黨……”回想起爺爺奶奶的疼愛和叮嚀,李達方淚流滿面。
李達方說,爺爺非常關(guān)注臺海局勢。“幾乎每天都要在電視上看‘海峽兩岸’節(jié)目,一直牽掛著祖國的統(tǒng)一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