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鞏固提升生態質量
加強源頭保護。以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為抓手,強化生態理念,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完成造林綠化18.6萬畝、森林撫育20萬畝,實施封山育林200萬畝,做好林地保護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有序推進水源保護區及上游群眾搬遷安置,做好萬安溪調水工程前期工作。力爭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省級生態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通過省初評,新羅、武平通過省級生態縣(區)驗收。
強化綜合治理。實施新《環境保護法》,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3萬畝,治理崩崗100個,綜合整治坡耕地1萬畝。強化流域污染治理,加強水質動態監測,重抓雁石溪、象洞溪、黃潭河綜合整治,促進流域水質持續提升。關閉、拆除禁養區畜禽養殖場,加快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過程綜合治理。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完成27家6萬噸/年以下規模煤礦企業關閉任務,做好礦區生態修復。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汽車。推行綠色施工、全封閉施工,防止揚塵污染。
節約能源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生態型經濟,推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深入開展水泥、鐵合金行業能效對標工作,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管理,實施30項節能和循環經濟重點項目。推進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7家企業通過省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驗收。積極推動龍雁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
“管輸天然氣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
7.深化改革開放
推進重點改革攻堅。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推進行政服務標準化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構建全流程網上辦事統一平臺,組建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穩步推進行政類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完成市級行政機關與所辦(屬)企業和經營性資產脫鉤。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最大限度減少項目審批、資質認定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持續推進工商注冊便利化。設立產業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龍巖高嶺土公司改制上市。完善開發區管理體制。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實施“零基預算”和全口徑預算管理,逐步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化解機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組建市文化發展集團。總結推廣長汀基層醫改經驗,深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啟動實施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化農村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211個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和2個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
全面拓展區域合作。深入實施“東張西望”戰略,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強與東南沿海的銜接,推動廈漳泉龍一體化發展,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發展臨港經濟。編制廈門龍巖山海協作經濟區總體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一批龍頭企業入駐。深化與贛南蘇區對接合作,拓展落實中央支持蘇區發展政策。加強與臺港澳僑交流合作,提升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水平,推進與臺灣現代農業、精密機械、光電信息等產業的深度對接。繼續抓好對口援疆援藏工作。
大力發展對外經貿。積極培育龍頭出口企業,支持新龍馬微車等本地產品出口,鼓勵紫金礦業、龍凈環保等企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外貿綜合物流基地建設,完善陸地港保稅倉儲功能,促進口岸通關便利化,提升陸地港的口岸功能效應。積極跟進對接福建自貿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民俗活動舞大龍。
8.保障和改善民生
辦好惠民實事。實施22件為民辦實事項目,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新建7所公辦幼兒園;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實現中小學“班班通”;解決10.7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新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2萬套,基本建成9000套;完成10個城鄉集貿市場標準化建設改造;中心城市新增100輛純電動新能源公交車;實施“希望工程”、“菜籃子”工程等項目。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新增城鎮就業2.2萬人。健全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0%以上,基礎養老金待遇提高到每人每月110元以上。繼續提高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籌資標準。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提高城市低保和特困供養人員保障標準,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不低于每人每年2300元。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機制,推行福利中心公建民營和養老機構民辦公助,推進老年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建設。保障婦女兒童、青少年合法權益,支持發展殘疾人事業和慈善事業。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推進長連武扶貧開發試驗區建設。實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8000戶,新建46個省市集中安置區、120個10戶以上安置點。繼續實施“九到戶”精準扶貧,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支持31個重點鄉鎮、380個貧困村培育特色產業,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強“造血”功能,完成減貧2.74萬人目標。扶持革命基點村、少數民族村加快發展。
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行城區義務教育“小片區管理”,加大農村薄弱學校“委托管理”試點力度。加快中心城區教育資源整合,推進龍巖一中分校、東山第一小學等項目建設,龍巖外國語學校建成招生。推動高校特色內涵式發展,確保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通過驗收。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村衛生院建設,鼓勵和規范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建立食品可追溯體系,治理餐桌污染。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資源,加強文化精品創作,繼續推進國家級閩西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工作。推進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承辦好全國首屆青運會舉重比賽。
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加強全民普法,弘揚憲法精神。全面推進“平安龍巖”建設,深化平安縣鄉村三級聯創活動,提升聯訪聯調工作水平,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處理信訪事項,加大打擊黑惡勢力等違法犯罪力度,確保社會安定有序。全面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繼續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升工程“三年行動”,深入開展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快公共安全預警防控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加強社區建設,做好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強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建設,支持駐巖部隊現代化建設,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實現四連冠。做好新形勢下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