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2”價格拿“雙11”當標桿
北青報記者梳理后發現,“雙12”部分商品價格并不劃算,其價格并沒有和“平時價”比肩,反而用抬高后的“雙11”價格作為標桿。
如:貝貝網上某款標稱為“美膚寶”品牌化妝品“雙11”前團購價格為188元,“雙11”期間團購價格漲至229元,“雙12”的價格仍然和“雙11”持平,為229元,價格沒有回歸。該平臺一款曼秀雷敦男士護膚套裝,平日團購價為76.6元,“雙11”團購價為85.5元,“雙12”團購價仍為85.5元。
國美網上某款標稱為戴森的空氣凈化風扇暖風制冷扇,平日價為5099元,“雙11”提價至5299元,“雙12”的價格仍然保持在5299元。
回應
中消協:呼吁建價格失信黑名單
針對本次“雙12”商品價格中仍然存在的問題,中消協表示,今年,不管是“雙11”還是“雙12”,促銷商品先漲價后降價、不降價反提價的現象都存在。而且和往年不同,今年的促銷規則更復雜、手段花樣更多,不同活動方式還設定不同限定條件,導致大量商品需要消費者經過復雜的計算才能知曉商品實際促銷價格。
中消協表示,價格是消費者參與集中促銷期活動的重要考量因素。鑒于目前在集中促銷活動期間仍然存在大量先漲價后降價、虛構“原價”等價格誤導行為,存在通過隨意標注劃線價格逃避“虛構原價”的法規約束,涉嫌誤導消費者,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適應網絡購物方式的價格法律規定,規范平臺及商家的價格行為,加大價格動態監測力度,適時公布價格監測結果,將價格嚴重違法行為列入失信黑名單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費者查閱。呼吁電商平臺及商家誠信經營,使用簡潔的價格促銷表述方式,不設置復雜的使用條件,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有行業專家指出,太過頻繁的促銷不僅會造成消費者的疲勞感,也會讓消費者對于商品價格的真實性產生質疑:同樣一款商品,每次促銷都標榜最低價,究竟多少錢是最低?此外,這種促銷的本質是把一段時期的交易壓縮到一天或者幾天進行,不僅會造成電商產業的過度投資,集中消耗人力物力,也會給物流、售后等部門帶來極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