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24時,國內成品油調價如期兌現。根據國家發改委的通知,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上調265元和250元。這已經是7月份以來,國內油價第六次上調。在柴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同時,一些地方也出現柴油短缺現象。
冬季柴油需求量大導致價格上漲
在《央視財經評論》的演播室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董秀成表示, 反差比較大,上半年還在降價,而且還在促銷,打價格戰,那么到下半年突然緊張了,說到底就是一個供需偏緊,我們講價格說到底就是供需關系,那么從供應這個角度應該說兩個體現,第一個體現就是一部分煉廠,在這個時期我們進行了檢修,特別是大的一些中石化,中石油的一些煉廠。檢修就意味著要停產,所以這是一個從供應的角度減少的因素。
另外由于上半年打價格戰這個柴油過剩,極度的過剩,導致國家出口配額定了以后,大家就按照原來計劃出口,從供應方面來說有所減少,從需求的角度,應該說也是比較明顯的,因為進入冬季了,冬季了就是柴油消費旺季。另外我們經濟增長的預期,這個效果或者是成效比我們預期要好一些,GDP的增長高于原來年初的計劃,所以說GDP的增長對于柴油消費拉動也是比較明顯。 地緣政治影響國際油價
國內供求關系,價格上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說我們的成品油價格機制,因為國內的汽柴油的價格是參照國際原油價格來定的,最近一段時間,國際原油價格也在上漲,也就是說一個價格傳導效應,原油價格上漲它比推導成品油的價格。國際的關系就是國際原油的價格因為近期確實上漲了,由于地緣政治的因素,比如說像沙特內部的反腐,包括敘利亞和也門的這種戰事。再加上歐佩克跟俄羅斯之間達成這種限產協議這些就導致了油價最近確實是上漲的比較快,那這個因為推到中國,因為我們國內汽柴油的價格就是按照國際燃油價格來反推的,國際燃油價格上漲,我國內的汽柴油價格也上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