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客戶一起跑步,既鍛煉了身體,又賺筆額外收入
“陪跑”也成新職業
4年前,雷曉瑋從大連來到昆明工作。人生地不熟的他每天的業余活動便是跑步,“跑著跑著,就認識了一大批‘圈里人’”。
跟雷曉瑋搭伴的“跑友”告訴他,最近有一種叫陪跑師的工作,不僅自己能鍛煉身體,還能賺點額外收入。聽著感覺不錯,雷曉瑋隨手上網拋了條信息。就這樣,身為網絡工程師的雷曉瑋,晚上又成了一名“陪跑員”。
打開社交朋友圈,經常看到有人跑步并在跑步軟件上“打卡”曬成績。不知不覺間,跑步成為一種新時尚,也催生了一個陪跑師的新職業。近日,記者采訪了解到,一些熱愛跑步的人當起陪跑師,陪同雇主一起跑步,既能鍛煉身體又能賺筆額外收入。在昆明,陪跑師每小時收費15元~60元不等。
男客戶求專業 女客戶要安全
記者是在一款跑步APP上查詢昆明陪跑服務時,找到了雷曉瑋,網上顯示價格為每小時15元,這個價位在跑步軟件上的陪跑價格中等偏低。同時,網上會顯示陪跑師的個人照片,看得出來,雷曉瑋是一位身材健碩的小伙子。
根據網上預留的電話,記者聯系上了雷曉瑋。
目前,雷曉瑋的固定陪跑對象有6人左右,包括年輕女白領、大學生和中年男職員,陪跑對象中,“男性顧客會要求做一些拉伸和負重訓練,追求專業培訓;而女性顧客一般是想找一個安全陪跑的人。”雷曉瑋介紹,顧客訴求大致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剛入門尋求健康或減肥瘦身;二是曾經跑步受過傷想尋找正確方法;三是想參加馬拉松或提升成績;四是想提高體能參加徒步、越野等戶外活動,同時拓展社交圈。
陪跑人的收費標準差不太多,至于付款方式,雷曉瑋說,“大家都選擇手機移動支付,跑步時準備零錢麻煩。我一個月陪跑收入600元左右,也就是賺點零花錢。當初干這個也沒把它當成賺錢的營生。能找到愛好相同的朋友,搭伴兒跑跑步,也是件挺開心的事。”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從事陪跑師需要具備的條件和素質,包括是否跑過馬拉松,參賽的年數、成績和訓練經驗如何,是否掌握跑步最新資訊等,然而最直觀的就是身形,尚沒有具體可量化的評判標準或上崗資格證等。
陪跑師不好做
通過某跑步論壇,記者找到一位有陪跑經歷的艾先生。
他是一位健身教練,有相對固定的陪跑地域,價格為每小時30元。記者以初跑者的身份聯系了這位艾先生,確定了陪跑時間和地點。
當記者如約來到運動場時,艾先生已經到了,他先向記者出示了身份證和昆明某健身館的教練證,告訴記者,如果不放心,可以拍照或發給朋友留底,“這樣做是為了讓被陪跑人安心,特別是女性或是要在戶外跑步時很有必要”。
大致了解了記者的跑步經歷和跑步目的后,艾先生說,“了解被陪跑人員的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跑步計劃,這其實也是我們在健身房工作的經驗,同時也是對被陪跑人員的安全負責。過大運動量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
艾先生告訴記者,許多人對跑步了解不多,以為就是簡單的運動,其實跑步有很多講究,包括跑前的熱身和跑后的拉伸,跑步時呼吸的調整都要注意,“還有你的目的是通過跑步鍛煉身體還是要通過跑步瘦身或是參加比賽。目的不同,訓練方法也不同”。
說到收費,艾先生表示陪跑師不好做,“因為我是健身教練,客戶一般都比較相信我的專業性,陪跑每小時收費30元已經算貴的了,可這和我在健身房當教練每小時100多元相比,實在太少。我做陪跑師差不多兩個月了,總收入大概在1500元左右。”
盼陪跑更盼有監管
“之所以說這個行當新,是因為相比傳統健身房的私教訓練,戶外陪跑是一種較小眾的體育消費,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熱愛跑步的人會越來越多,尤其是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群快速增長,造就了陪跑師的火爆。”艾先生說,“如今報個名都擠破頭,誰要是中簽了馬拉松,還要搶先發個朋友圈炫耀一下。”
據中國馬拉松官網數據顯示:2017年A類認證賽事102場,B類認證賽事12場,2016年注冊賽事328場,共辦賽事122場,參賽逾279萬人次。
記者隨機采訪了10余名30歲左右的市民,近半市民表示,可以接受陪跑服務,并愿意花錢雇陪跑師,但也有市民表示擔憂并提出質疑。
“健身、舞蹈教練要持證上崗,APP上注冊的陪跑師,連對方身份都不清楚,也不知道是否專業,真一起鍛煉可能會存在一定風險。”市民董先生表示。
26歲的余女士曾在網上預約陪跑師,然而結果卻讓她大失所望。她需要一個專業的陪跑師傳授跑步訓練技巧,但有的陪跑師只會陪人聊天,“說起鍛煉技巧,大多是門外漢”。
“陪跑師入行門檻低,作為服務行業來看,需要有一定的監管標準。”在昆明市某研究所工作的肖小姐就陪跑表示質疑,“陪跑一旦出現糾紛,如何界定責任,誰又能負責呢?”(中工網記者 黃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