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拆完雙11的包裹,“黑五”(11月的第四個星期五)又接踵而至,對這個被譽為“跨境版雙11”的海淘盛宴,大小跨境電商已經紛紛打出洋貨、折扣、潮流、囤貨、血拼等促銷旗號,海淘愛好者們又該去剁手了。跨境海淘與國內網購有諸多不同,《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專家,警示消費者,避開大大小小的海淘“坑”。
警示一:看清商品有效期
“黑五”成為一部分商家甩貨的好時機,一些臨期商品成為賣家的重要備貨,尤其是食品、保健品等。臨期商品即快到保質期的商品,由于海淘物流時間相對較長,有些臨期商品到手可能已經成為過期商品。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提醒,“黑五”網購消費者在進行價格對比的同時,也要仔細查看商品介紹頁面關于商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說明,沒有找到相關信息的,提前咨詢客服。對于保健品等商品,提前了解功能、適用人群等基本信息,并且計算好食用日期,以免購買到的商品未食用完就過期。
警示二:小心買到“假貨”
跨境網購中的假貨有以下3種情況:一是商品未經正規渠道生產,在沒有獲得品牌授權的情況下,通過一些黑工廠、小作坊貼上品牌商標在網上標榜正品銷售;二是雖然拿到了品牌方的授權,但是某些黑心廠家受利益的驅動,將其拿到的授權產品型號通過一些小工廠進行代工,生產出一批成本低廉的產品,從而真假摻雜售賣;三是正品中的瑕疵品流入銷售渠道。
除了假貨,跨境網購市場還存在很多水貨,即在國外市場正常流通的商品,經商家以灰色通道入境,繼而在國內銷售。雖然這類商品為正品,但沒有報關單、商品檢驗證明等文件,更沒有國外品牌商的直接授權,在售后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姚建芳提醒消費者,海淘還是選擇大型正規的平臺,買到假貨的概率以及出現問題后維權將更有保障。賣家聲稱“專柜驗貨”不可信,專柜沒有權利和義務幫助消費者網購商品進行驗貨,另外,購買前要提前向賣家索要商品的品牌授權等證明商品為正品的憑證,索要購物小票等證明商品采購的憑證。由于網購有一定的特殊性,取證非常麻煩,消費者要注意保留網購時的交易記錄、交易信息、與賣家聊天記錄截圖等。遇到商家疑似售假的,消費者要積極向第三方監管部門舉報維權。
警示三:索要采購憑證
不能提供國內正規發票的現象,在跨境電商中普遍存在。按照很多跨境電商的說法,直郵和保稅區的商品屬于境外購買行為,目前不支持開具發票。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當前的國情下,跨境電商不開發票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的,需要糾正的是,跨境電商是應開具發票的,但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增值稅發票,而是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要求,開具形式發票(即非正式發票,只是一種估價單)。
姚建芳也提醒,雖然很多跨境網購賣家和平臺不提供發票,但消費者在下單前應詢問賣家是否提供購物小票或采購憑證。此外,下單時訂單頁面不會主動提醒消費者開具發票,消費者需自己多留心,勾選需要發票(電子發票、紙質發票或購物小票),作為有效的售后憑證。
警示四:看清物流模式
跨境網購的一大痛點問題即物流,不同的物流模式在配送時效和服務質量上不同。目前跨境網購主要有3種物流方式:海外直郵、保稅進口、海外拼郵。
平臺類跨境進口電商,如唯品會、蘇寧海外購、美囤媽媽、蜜芽等平臺,一般采用海外直郵模式。該模式在海外發貨通過一次性快遞配送到位,相對靠譜。
平臺類+自營類跨境進口電商平臺,如網易考拉海購、京東全球購、亞馬遜海外購、國美海外購,大部分采用保稅進口模式。該模式商品提前備貨至國內保稅倉,配送速度快。
個人賣家和海外電商平臺,一般采用海外拼郵模式,多位不同買家的商品在海外使用同一包裹發貨,到境內后再分拆包裹發貨。該模式運費低,但物流時間長,商品經過分拆可能面臨商品被掉包、破損等問題,安全性較差。
姚建芳提醒消費者,下單前仔細了解發貨模式,對于價高的商品盡量選擇保稅進口、直郵等安全性高的物流模式;購買生鮮、食品、急需物品,盡量避開購買高峰期,并且了解發貨時間和大致的物流時間;由于漂洋過海,快遞務必“先驗貨再簽收”,遇到商品破損、腐爛、貨不對板情況,可拒收快件。
警示五:看清退換貨規則
與國內電商平臺網購不同的是,跨境網購在物流配送環節更為復雜,包括海外配送與國內配送兩部分,期間出現包裹破損甚至是商品破損的概率大大增加,產生退換貨的概率相對較大。但由于跨境網購商品與個人身份認證聯系在一起,并且受到國外供應商、退貨渠道等原因,很多跨境商品無法進行退貨給商家。而退換貨也將涉及關稅問題,因此,目前多數跨境網購平臺并不能完全做到七天無理由退貨。
對此,姚建芳提醒,消費者跨境網購最好選擇正規的平臺或賣家,仔細查看退換貨規則,并且就退換貨事宜提前與賣家進行溝通,并截圖取證。對于直接在商品頁面標注不支持退換貨的商品,一定要三思再下單。此外,對于商家的退貨不退稅行為,堅決予以維權。
警示六:提前查詢購買額度
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公布的《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的單次交易限值為人民幣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人民幣2萬元,自2016年4月8日起執行,也就是說每人每年2萬元,超過之后海關就會“退單”。
姚建芳提醒,消費者在跨境網購前,最好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年度個人額度查詢”,進行個人跨境消費額度的查詢。此外,不要被商家的促銷折扣迷了眼,計算好需要購買商品的金額,以免超過限額后被“退單”,同時,還要保護好個人信息,以防被“有心人”盜用了個人額度。
警示七:當心商家促銷“貓膩”
商家促銷的形式多種多樣,大部分國內消費者對于海外商品的價格不會太了解,因此商家容易在價格上玩“貓膩”。
姚建芳提醒消費者,提前鎖定需要購買的商品,對比日常售價和促銷價,貨比三家,多平臺比價,選擇性價比高的賣家處購買。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購買“洋貨”除了價格最主要的還是品質,因此下單前最好去品牌官網或專柜了解商品正常售價,一般化妝品低于四折以下很難買到真貨。消費者發現商家先漲價后降價等虛假促銷行為的,積極向第三方監管部門或平臺舉報維權。
警示八:慎選微商等個人代購
近年來,朋友圈、微博圈的微商代購都是海淘經營的集散地,但此類的代購渠道同時也成為假貨流通的重要渠道。
對于這類微商海外代購,姚建芳特別提醒,通過微商、微博等個人代購,售貨主體部分為自然人,目前缺乏有效監測和監管手段。部分賣家賣貨后就“玩失蹤”,找不到人,更別說維權。很多賣家雖然打出“保真”口號,但部分也會提前與消費者約定商品問題概不退換,一但買到問題產品,消費者只能吃啞巴虧。很多個人代購賣家明確表示不提供發票和購物小票,甚至表明商品需要“剪標”,消費者買到問題產品后售后無門。
警示九:“海淘”轉運需小心
為了質量得以保證,很多消費者傾向于通過海外購物網站下單購買,為了節省運費,轉運成為很多海淘用戶的選擇。然而目前轉運公司明顯還處于起步階段,流程繁瑣、物流時間長短不一等問題突出。
據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消費者維權案例庫數據顯示,海帶寶、轉運四方、斑馬物聯網、快鳥轉運、百世360hitao、大口袋轉運等均是消費者熱點投訴的轉運平臺,丟件、少件、破損、清關費用高、商品被掉包、物流信息不更新、時間長、客服找不到人等問題成為海淘轉運的重要消費投訴問題。
姚建芳提醒,海淘轉運最好選擇規模大、口碑好的轉運公司,由于海淘轉運行業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容易出現轉運公司關閉、跑路等情況,投訴無門。對于清關費用和物流費用提前咨詢客服人員,了解基本收費,以免后續就費用問題產生糾紛;貴重物品、易碎物品等最好購買保險;收件時一定要檢查清楚后再簽收,拍照留證據。
警示十:各類詐騙等著“釣”你的錢
“黑五海淘促銷季”無疑又成為了各類詐騙活躍期,各類詐騙如釣魚木馬、中獎詐騙、退款詐騙、貨到付款詐騙、秒殺詐騙等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姚建芳建議,消費者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鏈接,以防落入陷阱。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重要信息。貨到付款包裹,要先驗貨再付款簽收。遇到商家虛假促銷、霸王條款,以及遭遇各類詐騙陷阱的,消費者可以向有關監管部門和維權平臺進行投訴,維護自身正當權益。(記者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