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防聯控方面,王小明提到,近期京津冀三地專門召開了大氣污染防治區域協調會,會議的最大成果是各地相繼發布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未來各方將加強各地之間PM2.5監測預警的互通和信息共享。
但這在郭斌看來還遠遠不夠。他指出,既然京津冀這場霧霾治理攻堅戰誰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因此就需要三地進行深度互動,照顧彼此之間的利益關切。“經濟實力強,污染防治已經做得比較到位的地方,可以幫助污染防治還不到位的地方。”
事實上,過去幾年津冀兩地承接了一些北京的產業轉移項目,且北京對處于自身上風上水位置的張家口和承德地區近年來為北京保障水源和防風治沙所作出的貢獻都進行了一定的生態補償。
但河北當地人卻對北京的這份“厚愛”不十分領情。一位承德市政府人士告訴記者,過去北京給當地的補貼多為一事一議,且補貼額度有限。現如今要治理大氣污染其實是長期的事,這就需要有一個長效的補償機制,包括生態和產業等多方面的。“這事我們市長曾多次呼吁過,但成效不是很好。”該人士表示。
對于河北的這種呼聲,王小明沒有直接回應,而是再次對記者重申,這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出面才能推動落實,對于北京來說,當前的主要任務還是“做好自己的事”。
郭斌認為,單靠直接的經濟補償解決不了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助力河北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河北就曾以關停上百個工業企業的代價,共同維持了北京數月藍天。但奧運會一結束,很多企業就接二連三地死灰復燃。這種現象說明,如果沒有產業結構調整為依托,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郭斌建議,未來京津冀地區的霧霾治理必須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連。當前京津冀三地正在謀劃建設環首都經濟圈,可將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理念引入其中,一個重要的注解就是先發地區助力后發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來紓解落后地區因治理霧霾而犧牲掉的經濟利益及就業機會。“例如河北可以承接一些來自北京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及現代服務業項目,對于這些提法,各地政府不會沒考慮過,關鍵是要在愿意讓度一部分利益的基礎上加緊落實到行動。”他表示。
王躍思的建議則更為大膽,他提出,不妨成立“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委員會”,將該區域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特區”。委員會下設一個辦公室及專家咨詢委員會,負責霧霾治理聯防聯控機制的研究、建立及運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2025-05-1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