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糾葛深資金缺口大法規約束弱
專家認為,聯動治霾須推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10月下旬,霧霾天重來。中國證券報記者來到“鋼鐵之城”河北唐山,發現這里“毒氣”更盛。在豐潤區曙光鋼材貿易市場,一派繁榮景象昭示著唐山鋼鐵業的興旺。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中國鋼鐵看河北,河北鋼鐵看唐山”,唐山一個城市的鋼鐵工業產值占據全國近三成份額。
這里的人們或許并不盡知的是,兩個月前,志在圍剿霧霾流毒的攻堅戰已經在京津冀三地高調打響。霾“毒”至深,在這場已上升為政治任務的戰役中,參戰方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然而,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深入調研發現,盡管戰事正緊,但諸如整治鋼鐵污染背后的千億投資損失、參戰方實力不均影響整體治理節奏、巨額投資需求“供血”不足等一系列“攔路虎”正橫臥前方。這或許注定了這場攻堅戰最終可能演變為持久戰,而一直以來讓市場垂涎的霧霾治理萬億投資“盛宴”將不得不“文火慢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