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尷尬
融資渠道不暢亟待多方合力
在這場高調打響的霧霾“攻堅戰”中,各地面臨的最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各地治霾的巨額資金該從哪里來。政策畫出的萬億“蛋糕”雖讓市場垂涎,但對于投資者而言,須看準時機再下手。
環保部相關人士此前明確表示,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未來5年的投資需求將達1.75萬億元。在環保行業已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板塊的當下,這一誘人的“蛋糕”著實吊足了市場“胃口”。因此,今年以來每逢霧霾天氣抬頭,二級市場上的大氣污染治理概念股就會持續“飄紅”。
但不得不潑的冷水是,盡管“蛋糕”誘人,什么時候能做好,又有誰能率先嘗到第一口美味?尚是未知數。因為可能存在的巨大資金缺口,不免影響到人們的信心。
目前,在京津冀各地落實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相繼出臺的同時,除北京高調宣稱其未來5年治理霧霾的政府投入將達2000億到3000億元外,其他省市均未有明確表態。而記者采訪多位專家得到的大概說法是:如果全面達到各地方案中擬定的目標,其投資需求都將不比北京少。
在政策制定方的設想中,解決治霾的資金需求將來自污染企業、社會及民間資本、銀行、地方及中央財政等多方面。但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在目前環保行業發展的大環境下,并非各個融資渠道均暢通無阻。
國內的環保行業具有很強的公用事業性質,慣例是污染企業每月上繳一筆排污費,具體的治理工作由政府“包辦”。盡管近兩年來眾多地方政府因為財力有限開始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其中,但在環保并未充分產業化的當下,由于體制機制還未健全,未能清晰看到其投資產出效益的民間資本并未抱有充分熱情。
唐山一家中型鋼企負責人就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目前鋼鐵企業普遍處于盈虧平衡點上,其他的諸如水泥、化工等行業情況也差不多,每投入一分錢搞環保,企業就多一分錢虧損。“誰心里都明白,治污減排已經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問題是我們每年繳納的各種稅費一分不少,現在碰上年景不好,為什么就不能從政府那適當拿點補貼來把事情切實做好?”他說。
對于污染企業的嗷嗷待“補”心理,燕山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宋來洲對記者表示,這是當前京津冀地區“兩高”(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的普遍心理,在這種心理支撐下,除非《大氣污染防治法》及時出臺,能從法律上明確企業的治污責任,形成強力約束,才能倒逼企業的積極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