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7月4號,中國紅十字官方微博稱,中國紅十字會將花大力氣研發并推出公開透明的捐款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并爭取在7月底上線。此言一出,媒體和民眾便始終不停地提醒和催促著中國紅十字會總會。
而在網絡上,普通民眾也紛紛通過倒計時的方式關注著這一時刻的到來。
而對中國紅十字總會來說,事實上,他們為信息平臺所做的工作并非從7月份才開始進行。負責信息平臺設計、建造和后期維護的負責人在采訪中告訴我們。
李鈺(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信息發布平臺):
本來計劃的是捐贈信息發布平臺要多年底的,真正能夠完全投入建設也就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解說:
而為信息平臺能夠在昨日按時上線,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都加班加點,通宵達旦。
昨天下午3點,在大家的關注下,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贈信息發布平臺正式推出。
李鈺:
大家目前看到的是今天從零點到下午3點的流量點擊圖,今天從凌晨到截至到目前下午3點,在整個點擊上面,點擊次數達到了2380萬次。
解說:
而無論媒體、民眾,還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本身,對捐款信息發布平臺推出的這份急盼也都應該基于同一個原因。
短片中主持人:
正如紅十字會總會秘書長王汝鵬所說,信息披露平臺上線,是向公開透明邁出的第一步。
白巖松:
在我的背后屏幕上有一個大大的“試”字,這個“試”的來源,是因為從昨天下午3點開始,這個平臺開始了試運行。到現在為止,不到30個小時,我在想都要試什么?我自己得出這幾個答案。
首先要試技術,因為它要搭建一個技術的平臺。透過這30個小時的運行,一個很龐大的數字,最后你可以得出一種感覺,應該在技術上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接下來要試的是什么呢?第二個答案就是試錯。試錯是什么意思?我覺得是兩個方面。第一,畢竟是試運行,對于中國紅十字會來說,剛剛做這件事,也許會有很多的細節大家可能不理解,或者出錯的地方。第二個要試什么錯呢?我們作為公眾來參與其中,非常細致地進行一種監督,有的時候我們的理解,或者提出的建議,可能是對的,有的時候我們的理解或者建議可能是錯的。但是得到他的回應,也是一種良性的試。
比如,剛剛這個平臺上線之后,就有細心人說,你要公布的是青海玉樹地震的捐贈情況,怎么在地震發生之前的數字也有呢?我注意到了這樣一個變化,在下午5點多鐘央廣新聞的直播當中就說了,不僅包括青海玉樹地震的捐贈情況,也包括2010年1月11號之后捐贈的情況。我覺得這一點也會提醒我們,當然也提醒中國紅十字會,以后提前的這種信息可以更準確一點。
第三個,我們要試什么呢?我覺得要試的是反應。這種反應包括公眾各種各樣的聲音,包括一種情緒,包括一種判斷、鼓勵,這一點也非常重要。我覺得最后其實也很重要,要試一種信心和決心。信心對于紅十字來說,得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督促著它更好地向前走,按照公眾期待的目標向前走,最后希望是一種決心。不管怎么說,接下來要給我們答案的應該回到中國紅十字會,我們連線采訪中國紅十字會的秘書長王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