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
其實昨天下午3點一上線之后,引起的各方反應很多不僅來自公眾,包括慈善和相關的機構人員也在高度關注。我們聽聽王振耀是如何評價中國紅十字會的上線行為的。
記者:
7月31號的下午5點鐘是中國紅十字總會的捐款信息發布平臺正式上線,這一次上線可以說是倍受各方的關注,您怎么評價?
王振耀:
我覺得它最大的價值是和公眾的良性互動模型開始形成,我覺得公眾質疑,我不是置之不理,我也不是說面對公眾的質疑躲躲藏藏,或者是想方設法地和公眾周旋,甚至頂牛,我覺得這一次沒有,都比較單程。把所有的信息公布出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互動模型。我對這一次紅十字會和社會大眾之間的這樣一些互動,我評價是相當高的。我覺得也可以看出來,中國慈善界由此可能啟動了一個良性改革,良性提升的這樣一個新的階段,或者說是拉開了一個大的序幕。
白巖松:
王振耀的評價是非常高。我也特別注意到今天《北京青年報》的評論員張天蔚寫了這樣一段話,“失信是一種病,病去如抽絲,所以紅會不必急著自證清白。急也沒用,而是要把公開變成一種常態,從此習慣于在玻璃缸里工作,逐漸建立公信”。我覺得“急”字特有意思,一是提醒中國紅十字會,也在提醒我們。可能對于我們來說,看到它邁上了這樣一條我們非常期待的道路,也不能太急,但是我們要投身其中,包括很多的建議,幫助它盡快地成長。
(播放短片)
解說:
在公眾的期待之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履行了自己的承諾。昨天捐贈信息發布平臺如約上線試運行。不過這個被一些媒體比喻為“早產兒”的平臺顯然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隨著平臺的上線,各方面的寶貴意見也越來越多。例如,在信息發布平臺上,10萬元以下的個人捐款和50萬元以下的企業捐款還無法查詢到捐款的具體流向。
劉佑平(民政部中國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
普通人不會一下拿出5萬、50萬,可能更多是一些小額捐贈。老百姓即使小額捐贈的錢,他也希望看到我的錢用到哪里去了。所以以后這個信息披露系統能夠拓展到每一筆錢都能查到,是最好的。
解說:
作為捐贈人和受助群體之間的橋梁,公眾有理由對紅十字會提出嚴格要求。大家發現,中國紅十字的這個捐贈平臺除了信息查詢有些粗略,還有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很難知道哪筆錢是自己捐的。還有,一些網友發現,在先期公布的玉樹地震捐贈收支使用情況中,居然還錄入了地震之前的數據。
王汝鵬:
這次上線,肯定還有地方不完善,但是我們希望這是一個靶子,把它拋出來,接受公眾的檢驗和批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