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烈蒂斯在《喜劇論》中說:“真正的喜劇的標準,是看他能否引起含蓄的思想的笑。”喜劇是對生活的藝術化、戲謔化的深思洞察。好的喜劇應該在幽默中包裹著智慧,擁有諷刺的妙筆和關懷的視角,能讓觀眾在歡笑之外,品咂出思想的余味。
然而,現有的一些國產喜劇,或將演員涂變成戲耍小丑,故事淺薄無力,唯靠搞怪賣萌、裝傻充愣作為”賣點“;或純粹將網絡笑話、時下流行語生拼硬湊,全不顧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包袱”亂響,段子橫飛,聽著每一句都挺過癮,但全劇觀完,不知所云;更有甚者,將喜劇變成鬧劇,用明星大腕、豪華場面的“華服”去包裝套路單一、蒼白乏力的“三流”劇本,用低俗、惡搞甚至出格刺激的鏡頭語言去吸引人們眼球,挑逗觀者神經……這些作品只重視形的包裝,缺乏有深度、有創意、有關懷的故事內里,失去“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這樣的喜劇只會如同一個表情僵硬的木偶,被“掙快錢”的線繩束縛操縱,全然丟掉了靈魂和精氣神。
相反,那些留下經久笑聲與掌聲的喜劇,之所以至今還為人所樂道,關鍵就在于擁有優秀深刻、給人啟迪的故事內核。卓別林的《大獨裁者》對法西斯獨裁統治的犀利辛辣、入木三分的撻伐諷刺,為身處戰亂的人們送去溫暖的歡笑與信心;《喜劇之王》中,小人物追逐“演員夢”的勵志故事仿佛現實奮斗的幽默側寫,“其實我是一個演員”成為致敬夢想堅守者的“座右銘”;《甲方乙方》用一個個荒誕離奇的“白日夢”串起一幕幕令人捧腹的畫面,歡笑的背后飽含濃濃的人情味,讓人感慨生活的不易與辛酸……讓觀眾戴上幽默的眼鏡,審視現實的暗角,批判世間的丑陋,感受愛與溫情的可貴,試著學會用樂觀積極的心態去笑對人生的坎坷,這是好的喜劇應有的內容基因,也是優秀的喜劇共通的“自然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