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目前國內許多新銳導演,都是通過民間影展首次得到業內肯定,然后再走向更大的舞臺的。寧浩花10萬元拍了處女作《香火》,在入圍CIFF影像展后,獲得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去年的年度懸疑驚悚佳作《心迷宮》,最初亮相也是在FIRST影展,并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獎項;華語藝術片《路邊野餐》的導演畢贛,其之前拍的兩部短片《老虎》《金剛經》都曾入圍CIFF,他還是該影展歷屆最年輕的導演。
策展人:探索電影藝術新方向
創辦于2003年的CIFF,是國內最早起步的民間影展之一。CIFF運營總監、FIRST影展選片人王飛介紹,民間影展的興起,與全球范圍內數字拍攝設備的普及有著直接關系,“當大家拿著一部DV就能拍片時,電影便不再是極少數精英擁有的特權了。電影的業余時代來臨,每個人都能通過影像去表達。”在這樣深刻的變革之下,電影的梳理、評選、展映,需要更多的節展來承擔,一些得到政府支持、由民間資本主辦的影展活動便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目前國內的兩個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匯聚全球的優秀電影作品,更側重國際文化交流。金雞百花電影節、華表獎更像是對中國電影業每年的總結與表彰。與這些官方電影節相比,民間電影節側重挖掘新人,探索電影藝術發展方向,對電影產業形成了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