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專家,從2003年開始全力投入醫學健康教育事業,平均每年做健康保健講座幾十場;截止發稿日,已出版健康圖書6本,光碟15張,發表眾多篇醫學論文;微博開通1年有余,粉絲現已突破50萬人(其中新浪微博突破35萬,騰訊微博突破16萬)。他就是戴光強老師,當之無愧地入選為2012年度39健康網“健康傳播風尚人物”榜單,下面是39健康網的獨家專訪。
前言:
在這個媒體融合共生的新時代,“傳播力”在健康產業大版圖中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達人加入到了健康傳播中。其中就有一位年近七旬的醫學保健專家活躍在全國各大講壇、電視、電臺、報紙雜志、網絡上,傳播現代保健知識。令人佩服的是,其微博開通一年有余,粉絲數已突破50萬。他就是被廣大“帶魚”親切的稱為“保健大使”的戴光強老師。戴老師憑借其在健康教育傳播的卓越貢獻,當之無愧地入選為2012年度39健康網“健康傳播風尚人物”榜單,下面是39健康網對戴老師的獨家專訪,帶大家去深入認識這位全身心投入醫學科普事業的老專家。
專家簡介:戴光強,教授、主任醫師,著名醫學保健專家,著名健康教育專家,著名衛生事業管理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屆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科普作家協會副會長,安徽省科技經紀人協會副會長。安徽省九屆政協常委、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安徽省衛生廳原廳長。
健康教育是最大的衛生資源
作為上世紀60年代初畢業的北京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大學生,戴光強老師當時就給自己的醫學生涯制定了兩個目標:第一,一定要當個好醫生。在他看來,醫生和別的職業不同在于,服務的對象是病人的生命,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只有當了好醫生,才會使服務的對象有人身安全,這一點戴老師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一直持有以下的從醫理念:“盡可能地鉆研業務,盡可能地服務病人,把所有的病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來看待”。這一點,他獲得的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就能證明這點他已經出色地做到了。
第二,要把醫學知識盡可能地傳授給社會,傳授給沒有醫學知識的人,從而讓他們健康生活,遠離疾病。戴老師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其撰寫的論文中指出,我國的主要疾病類型已經發生轉變,從以前的傳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轉變成非傳染性疾病,如以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為主的慢性疾病。這類疾病最大的特征是由人的飲食、生活環境等構成生活方式病,而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人本身,人不僅僅是衛生工作的被服務者,也應該成為衛生工作的服務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健康教育。于是他從當醫生起,就開始同時做健康科普。
針對越來越嚴重的慢性病危險,戴老師認為應該除了重視技術服務外,也要注重知識服務,比如告訴大家如何健康地生活,遠離這些慢性疾病有哪些方法?這就是醫學的知識服務。
他認為,我國的衛生服務上需要進行改革,目的要提高大家健康素質,降低疾病,“把被服務者變成一個自我服務者,自己為自己的身體服務,人人都成為自己的衛生資源,那么就是最大的衛生資源。”從2003年開始,戴老師從安徽省衛生廳調到省政協后,開始全力以赴進行醫學的傳播工作,即健康保健理念和方法的傳播工作,直到現在。
從2003年開始全力投入醫學健康教育事業,平均每年做健康保健講座幾十場;截止發稿日,已出版健康圖書6本,光碟15張,發表眾多篇醫學論文;微博開通1年有余,粉絲現已突破50萬人(其中新浪微博突破35萬,騰訊微博突破16萬)。
戴老師回憶起自己的事業生涯,從最開始的一名全科醫生后來轉為一名心血管專科醫生,再到一名行政領導,這種寬闊的知識面對現在從事的健康教育很有幫助。
健康教育要面向中年人
在當代社會談健康養生,就要現代養生。就是一定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把最新研究的醫學成果應用到現代人的理念和方法指導上。
戴老師發現中國有個有趣的現象,人到了老年才重視保健。老了保健是必需的,但是晚了點。到了衰老狀態再去談保健,就回天乏力了。因此2003年開始,他把重點放在了中年保健的教育上(按生理年齡劃分,35~65歲之間屬于中年)。讓中年人學會保健,戴老師坦言有些難度,這些人年紀輕,自我感覺良好,在這個時候要他來重視,教他們健康保健,不一定能聽進去,但中年又是最需要重視的人群,因為他們的身體上已步入生理退化期,心理上卻認為中年是拼事業的時候,到老了再保健。其實這樣做就會造成一大批人,到了老年,沒有好的身體來享受中年打拼下來的殷實生活。總結起來就是國人普遍存在的悲哀:“中年不保健、老了要吃苦”;
要是中年保健這個階段抓好了,不僅能保證中年這個階段健康,還能以健康的狀態邁入老年,從而使人生達到健康的保證,才可以享受晚年。于是人生就會變得很美好:“中年保健好,老年健康享”。
因此中年保健極其重要。這也是戴老師做健康教育的重點人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