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形成有利于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順應時代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指導,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緊緊圍繞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及培養要求,構建完善的課程教材體系,深入研究、確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形成教學內容更新機制,確保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滿足文化傳承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因材施教,注重學思結合,引導知行統一,創新教學方法,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改革,推廣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不同階段培養目標建立多元化學生評價標準,推廣學生成長記錄、發展性評價等多種形式的學生評價方式,完善學生評價體系。
四要完善優異學生選拔和培養機制。對成績優異的學生跳級、轉學、提前畢業、選修高學段課程、轉換專業等制定特殊支持政策;建立中小學與大學、大學與大學、大學與企業在優異學生培養方面的合作機制,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國別的教學與研究;鼓勵高等學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途徑、新模式,加大對學生創新活動的支持和資助力度。
五要建立開放多元的評價體系。改革宏觀層面的人才評價和選人用人制度,引導社會用人克服單純追求學歷的導向,為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環境;鼓勵學校根據實際制定多樣化教學評價標準,支持學校自主開展教育質量評價和教學診斷活動,同時培育相對獨立的第三方教育認證機構和評價機制,參與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以及教學診斷活動的指導。
創新人才培養方式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創新和改革人才培養方式是一個復雜的、專業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有針對性的、持續的專業支持和指導,要發揮教育科研的智庫作用,凝聚專業團隊進行長期專門研究。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和改革必須依賴于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經驗積累,要鼓勵各地開展區域教育實驗,允許試點先行,鼓勵各校大膽突破,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組織形式、課堂形態和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前瞻性探索和試驗。此外,還要加強宣傳引導,使全社會都能夠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人才成長觀念,徹底轉變唯學歷的選人用人觀念,轉變唯分數、唯智育的教育教學觀念,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