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類管理推進高校科學定位和特色發展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馬陸亭
“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將實現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的跨越,多樣化需求和特征更加明顯,高校的合理定位因此成為能否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需要加快實施分類管理工作?!秶医逃聵I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把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發展主線,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建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這是推動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的重要措施。
高校分類管理之所以勢在必行,一是因為我國經濟形態多樣,產業差異很大,地域色彩多元,戰略重點各不相同,各行各業各地對教育的要求很不一樣;二是因為大學已走出象牙塔,高等教育已融入社會且體量很大,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在不斷增加,趨同的高校模式已不能適應多元的社會需求。此外,中國社會正經歷著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對教育結構和質量的要求將會更高,高等教育正轉向內涵式發展,多重轉型的疊加將進一步考驗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因此,高校分類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落腳點在人才培養上;而為了滿足人才的多樣化,各高等學校的辦學模式就不能一樣,就需要實現各自的科學定位和特色發展;進一步說,就需要有方向引導的不同和管理政策的差異,高校設置標準和評價內容不能單一,即所謂的分類管理。這就是事物的邏輯。
高校分類管理涉及分類設置、撥款、指導、評估等多項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以保障和推動不同的高校走自己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即所謂的合理定位和特色發展。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面向創新高原,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辦學定位轉向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因此,二者鮮明地針對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頂天立地”問題及社會對高端與一線人才和成果的迫切需求,是從國家的角度對高校不同發展目標和辦學模式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