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記者從泉州市教育局獲悉,泉州在全省率先印發《泉州市青少年體育人才“一條龍”貫通培養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公布首批87所試點學校名單(含校區、教育集團),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構建起“小學打基礎、初中抓銜接、高中促提升”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此次試點以足球、籃球為首批項目,未來將逐步拓展至棒壘球、乒乓球、啦啦操等,計劃通過兩年建設周期形成可復制的體教融合模式。
據介紹,《工作方案》明確建立“1所優質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學”的緊密型體育人才培養共同體。以高中為“龍頭”定方向,初中為“龍身”強銜接,小學為“龍尾”重基礎,三學段按體育運動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分層制定目標。小學階段側重興趣培養與基礎技能普及,初中階段強化專項技術訓練,高中階段對接省級以上競技賽事標準,形成“學段互通、課程銜接、評價一體”的立體化培養網絡。
下一步,泉州將推動與高校共建人才輸送通道,探索“文化素質+專項技能”綜合評價升入本科院校機制。
市縣兩級教育部門還將建立“年度考核+動態淘汰”管理制度,重點監測學校體育場館達標率、人才輸送數量及競賽成績等核心指標。試點校需每年提交包含學生體質健康數據、校際交流記錄的“成長檔案”,連續兩年考核不達標的學校將被移出名單。
為強化體系運行效能,泉州市構建“教育部門統籌、學校主體實施、高校專業支撐、社會協同保障”的四位一體協作模式。近期,泉州市教育局將出臺《泉州市青少年體育人才“一條龍”貫通培養試點工作管理辦法》,明確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需統籌區域資源調配,試點校須制定跨學段銜接課程方案;同時引入教科研機構、高校專家團隊組建“智庫”,定期對訓練計劃進行科學論證。針對訓練資源不足問題,鼓勵試點校“共享教練員”,探索由體育部門選派專業教練駐校指導,并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試點校學生免費開放,破解“放學后無處訓練”難題。(記者 黃曉燕)
□海都時評
關鍵得看“共享教練員”如何落地
泉州在全省率先推出體育人才“一條龍”培養體系,試點校“共享教練員”,建立可復制的體教融合模式。體教融合喊了這么多年,泉州這次算是探出了新路。但要讓這條“龍”真正飛起來,光有漂亮的招式還不夠,得看內功練得如何,得看“共享教練員”如何落地。
泉州這套“1+3+6”垂直培養體系,小學播種、初中育苗、高中結果的路徑,算是摸準了運動人才培養的脈,就像武俠小說里的“打通任督二脈”。鄉鎮小學請不起專業教練的困境,體育老師既要教跳遠又要管課間操的尷尬,或許能通過跨校調度緩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共享教練員”的含金量,別讓好政策變成重點校搶資源的“遮羞布”。邊遠校能否分到專業教練?普通學生能否蹭到訓練資源?這需要更細致的調配方案。還有考核指揮棒如果只看獎牌數量,難免催生“體育特長生流水線”。而學生體質健康數據納入考核,這個方向就值得點贊,畢竟體育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造獎杯機器。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要加快補齊體育教育等短板,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有效控制近視率、肥胖率。體育教育的目的是強健體魄,不僅需要“頂天立地”的冠軍,更需要“鋪天蓋地”的體育人口支撐。體教融合從來不只是教育部門的單刀赴會,需要家庭、學生的配合,更需要全社會摘下“體育生等于差生”的有色眼鏡。當運動場上的汗水與教室里的燈光真正交相輝映時,這條培養鏈才算真正貫通。畢竟,教育的真諦是讓每顆種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長姿勢。
(白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