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網友在微博上曬出的一張“暖心外賣單”火了。
一名顧客在所點外賣小票“備注”欄中寫道:“我沒那么著急吃飯,送餐路上請安全第一。如果超時可提前按已送達……”
圖為暖心外賣訂單。(資料圖片)
而在更早些時候,一段送餐員因為即將超時,急得在電梯里痛哭的視頻,更讓人心酸不已。
去年11月20日,湖南一名快遞員工尹某猝死在株洲合泰大街上。臨死前,他坐在地上告訴路人,他好累。
“過勞死”是目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今年各省市正在召開的兩會上的焦點。有人大代表指出,這些看似“拼時間”“拼速度”的背后,其實是在“拼生命”,背后隱藏的是過勞猝死的風險。
“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我國每年‘過勞死’的概率呈上升趨勢。”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王北平直言,只有保護勞動者權利的法律制度真正硬起來,勞動者才不會無緣無故“倒下去”。
“過勞死與精神壓力性疾病逐年增多,許多人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云南省政協委員姚越蘇建議,嚴格執行勞動法,避免單位與企業把加班當成常態,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和現象要予以重處、重罰。
“過勞死”頻發觸動公眾神經
“非常抱歉,我這邊貨物比較多,您看能否推遲半個小時,到時候我去找您取要寄的東西?”1月22日,快遞員張健(化名)在電話里對《法制日報》記者說。
盡管記者在電話里一再告訴他“不著急”,但在半個小時后,快遞小哥還是準時來到家里。
“因為最近其他快遞公司都停止發快遞了,只送不收。只有我們公司還在收發快遞,好些家快遞公司的工作量,全壓到我們一家公司身上了。”張健解釋說。
“我昨天晚上11點才從公司下班,還好也就這幾天了,要不然我要‘過勞死’了。”張健笑著調侃了一句后,說要趕去取另一個快遞,就匆匆跑下了樓。
“過勞死”一詞,最早源于日本,指勞動過程中由于沉重的身體、心理負荷導致疲勞的不斷累積,造成原有的高血壓或心腦血管等疾病惡化,出現急性循環器官障礙并最終導致死亡。
2016年,多起“過勞死”的報道觸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
6月29日,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站臺上突發腦溢血不幸去世。同事們都說他這幾年工作太拼,長期加班熬夜,表面看似強壯,實際已積勞成疾。
7月30日,遼寧省鐵嶺市清河區人民法院法官王鵬宇患腦出血去世,享年34歲。據媒體報道,翻閱其生前微信朋友圈,幾乎都被加班所占據。
12月7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生王昭因主動脈夾層破裂,搶救無效離世;12月8日晚,該院呼吸科醫生尹小文,因突發心臟驟停而離世。
12月10日中午,34歲的成都小伙楊菲因過度勞累引發腦出血不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