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家長似乎認同這樣的邏輯鏈:要讓孩子獲得優(yōu)質教育資源,通過獲得好的教育,繼而讓孩子成為升學的勝利者,完成階層的上升。但由于優(yōu)質教育的相對稀缺性,所以家長們?yōu)榱?lsquo;卡位’,不得不讓孩子參加培訓,加入各種‘教育競賽’。”文軍說。
吳遵民表示,當前民辦培訓機構的火爆已經證明,減負光靠教育部門的文件和規(guī)定還遠遠不夠,而出現搞超前學習、套路應試,甚至介入民辦中小學招生環(huán)節(jié)的培訓機構,更是教育界需要關注的新動向。如任由其超常規(guī)發(fā)展,將會使更多家長跌落其布下的壓力“圈套”,學校正常教學也會受其干擾,最終受害的還是學生。
缺位與越位:多少家長成“助教”
家長主要職責應是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做好孩子的道德表率,在家庭中發(fā)揮學校教育的正向延伸作用。“必須厘清責任,學校的歸學校,家庭的歸家庭,兩方教育互補所缺,否則只會苦了家長,誤了孩子。”
有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學校布置的文化課作業(yè)少了,但手工、繪畫、制作等任務卻多了起來,一些“作業(yè)”憑孩子的力量難以完成,需要家長的全力投入甚至是親力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