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傳感器抗干擾差的難題
從高一開學,到高二前的暑假,這個智能公交車的制作經歷了大半年時間。其間,兩名男生克服了不少困難。王鑫宇介紹,在傳感器的選擇上,他們就頗費了一番心思。由于智能公交車的防夾人系統檢測部分要實現判斷車門處有沒有乘客,他們根據所學的知識率先想到的就是利用紅外傳感器來實現這個功能,分別把發射部分和接收部分安裝到車門處的兩端。“起初,我們選用普通的紅外傳感器制作模型,但演示和測試的效果并不好。”測試中,他們發現這種傳感器抗干擾能力很差,會受到太陽光和熱光源的影響,變得不敏感,甚至做出錯誤的判斷。此外,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他們也發現紅外對射傳感器的一端很難固定在車體上,而且位置不準確,檢測效果不好。后來在指導老師劉維維的啟發下,經過多次測試,他們決定改用光電反射傳感器,“這樣才徹底解決了抗干擾的問題,而且只需要使用一個傳感器安裝在車門位置即可,只要有人或者物體遮擋,傳感器就可以檢測到信號,檢驗效果很好。”
而在實現人數統計的功能時,男生們也遇到了困難,“怎樣利用傳感器辨別出上下車的乘客,這是個問題。”他們最初設計使用一個光電傳感器來實現人數統計的功能,但在試驗中發現,單一的傳感器并不能分辨出車門處感應到的乘客是上車還是下車,這對后續的人數統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經過反復思考,男生們想到可以通過兩個光電傳感器同時判斷來解決這個問題。“在車門內外依次安裝兩個傳感器,當一個乘客經過傳感器的順序是先內后外時,說明他是一位下車的乘客;當經過順序為先外后內時,則是一位上車的乘客。”這樣,上下車乘客的判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上車加一,下車減一,這樣系統就可以記錄每個車門處上下車的人數,實現人數統計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