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五項專利
好不容易離開農村上了大學,又回到田間當起了農民。這是王小軍們自己也沒想到的。
泥鰍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有“水中人參”之譽,有著廣泛的消費市場和可觀的利潤空間。
但泥鰍的人工繁育存在成活率不高的問題,成為泥鰍人工養殖的發展瓶頸,制約著泥鰍產量的大規模增長,也是眾多泥鰍養殖戶的一個心病。在一般情況下,泥鰍幼苗的平均成活率只有5%,最好時也只有10%上下。
基地初成后,在浙江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儲張杰博士的帶領下,四人開始著力于提高幼苗成活率的研究。
經過長期觀察,他們終于發現了導致泥鰍幼苗大量消失的“罪魁禍首”——一種叫“豆娘”的飛行昆蟲。這是一種長得很像蜻蜓的昆蟲。
“正是這些喜食水生生物的豆娘,將其卵產在水中,豆娘幼蟲大量吞噬泥鰍幼苗,然后迅速繁衍長大,變成‘小蜻蜓’飛出養殖塘。”王小軍說,豆娘幼蟲堪稱泥鰍幼苗“殺手”,但一直不為人所知。
經他們的實驗觀察:豆娘每吃掉一條泥鰍幼苗只要0.2秒,一只豆娘一天能吃掉40條左右泥鰍幼苗,每天每畝由于豆娘損失的苗量達到20萬至60萬條。“嚴重的時候,100萬泥鰍幼苗,在短短3天內就可以消失殆盡。”胡秀峰說。
豆娘分布非常廣泛,對于繁育期間泥鰍幼苗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問題找到了,一場泥鰍幼苗繁育“保衛戰”打響。
清塘、拔水草、架天網、建餌料池——被稱為阻擊豆娘敵害的生態防控“組合拳”,不僅突破了提高泥鰍育苗成活率的關鍵技術,還填補了國內空白。
儲張杰認為,該項技術的突破不僅將泥鰍幼苗的成活率從目前的平均5%左右提高到了50%,也將為我國泥鰍養殖帶來一次新的產業革命,同時為漁農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徑。
隨著幼苗成活率的提高,目前,基地泥鰍繁育成本下降了60%。不僅如此,四兄弟還擁有了包括人工育苗技術、開口餌料技術和敵害防控技術在內的三大核心優勢技術,以及泥鰍養殖從孵化到培育等產業鏈的5項專利。
重點拓展海外市場
資金匱乏、經驗欠缺、技術瓶頸……這些一度困擾養殖場發展的難題,顯然并沒有難倒這4個心懷夢想的年輕人。
王小軍說,創業沒有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正常。“只要挺過去,收獲的不僅是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
去年,四兄弟的泥鰍繁育基地產值已經突破百萬元,盈利50多萬元。建魚塘、育鰍苗、開公司,不僅圓了四人的創業夢,還成功將鰍苗產品打入國內十多個城市。去年,他們培育了5000多萬尾的泥鰍寸苗,仍供不應求。
尋找代理、確定區域、供應苗種、分銷盈利,他們探索了一條可復制、易推廣的模式。截至目前,公司已與國內多家養殖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開設臺灣扁鰍養殖技術培訓班,建立“苗種送養試養示范戶”。目前,這些示范戶帶動周邊養殖戶230余家,每畝可實現凈收入兩三萬元。
去年,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上,“泥鰍四兄弟”的參賽項目“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從1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計劃類農林漁牧方面的金獎,受到了國內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
路為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把論文寫在了田野上——這是儲張杰老師對這個團隊的評價。
如今,“泥鰍四兄弟”的舟山養殖基地已從去年的20畝擴展到50畝,連云港基地也由12畝擴展到60畝,還擁有多個固定的市場客戶群。
“我們正在籌建一個專業實驗室,可以更直觀地研究提高泥鰍的養殖技術;繼續把基地苗種和技術推廣到全國;重點拓展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讓泥鰍游出國門。”對于未來,王小軍信心滿滿。(記者 董碧水 通訊員 陳位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