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區校合作模式與當前中國模式的探索一樣,需要在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兩個軌道上并肩前行。
■楊玉良
大學與其所在地區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從歐美國家大學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大學的進步與區域的發展是同步的,大學承擔起了促進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任務,在社會的創新活動中占居重要地位。地區為大學辦學、吸引人才、改善校園周邊環境提供政策支持、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與合作發展平臺等全方位的支撐。因此,區校合作是一種大學和地區共同發展,進而為國家發展大格局服務的理念。這一理念的落實,需要大學和地區把合作放在國家總的經濟大格局和高等教育發展格局中去定位。在當前我國各地區促進發展改革的新形勢下,高校應認真思考如何走出區校合作的形式主義,步入共促發展的實質路線。
談到大學與地區的關系,一定要對其歷史有一個清晰的把握。二戰結束以后,大學在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凸顯;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信息革命的發展,大學與地區經濟以及工業界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在美國,大量的企業將研究中心設在大學里,利用大學的科研力量做研發工作,取得了飛速發展。戰后美國能夠在科學和工業上居于領先地位,這種合作功不可沒。
當前,中國正處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文明提升、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都需要轉型,國家要求大學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科技創新。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經由區校合作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模式可見,一流大學必然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進而引領和塑造整個社會的創新文化,從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國家和自身在全球地位的確立。但是,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和發展特點,大學也需要探索出自己的發展道路。以復旦大學為例,在與上海市楊浦區的深度合作中,我們提出了配合加快推進楊浦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建設的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居民社區“三區聯動”的發展理念。
在總結“三區聯動”經驗的過程中,大學必須始終保持思考和實踐的前瞻性。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大學與地區的聯動形式。
在我看來,大學應該整合資源,立足科技創新,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地區產業經濟發展。建立大學科技園是為了在社會和學校之間建立一個節點。在區校合作中,科研成果轉換為產品主要由企業來做,大學的功能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政府則主要起到協調和制定政策的作用。大學應當努力協調校內資源,聚焦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依托產業化論壇、產業化信息平臺和大學生創業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復旦大學科技園就在產學研結合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效果顯著。
大學應該充分發揮知識、科技、文化的輻射能力,塑造地區發展所需的文化形態,推動地區綜合立體發展。進一步說,就是將學校高品質的學術與文化成果向社會輻射,承擔大學的社會責任。大學對于社區而言,合作價值不僅在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在于一種適合地區的創新創業文化的塑造和輻射。大學不僅應當與社區協調好關系,而且應該對社區的文化發展產生影響,通過多種手段提高社區文化水平。
大學應該提高站位,樹立領頭思想,在區校合作發展的同時,著力為國家全局發展服務。大學和地區的合作是否有意義,要看是否有利于國家的發展,能否發揮好服務、引領的作用。合作不應當僅僅限于地區局部,應當充分認識國家全局的經濟產業關系,在宏觀上把握好,在更大的格局中進行規劃設計。復旦大學積極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與國家各高精尖領域的合作,形成了國家、地區、大學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中國的區校合作模式與當前中國模式的探索一樣,需要在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兩個軌道上并肩前行。復旦大學與楊浦區的合作只是中國區校合作共促發展的一個范例,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而我們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自身的建設發展,而是要在更大的視野下,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主動擔當起引領城市創新文化、推動上海乃至全國創新能力建設的責任,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并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復旦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