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自力更生實現跨越發展
陜西災區10年來一直積極自力更生,突破地理、交通、資源等制約,實現基礎設施、城鄉面貌、產業經濟等方面的跨越式發展。
漢中市委書記王建軍說,由于地處秦巴深山,交通閉塞,漢中市過去發展較慢,欠賬較多。災后重建對漢中市是一次現代化發展的啟迪和洗禮。10年來,漢中市以災后恢復重建為契機,堅持綠色循環和生態宜居定位,建設區域中心城市,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譜寫了經濟發展、城鄉變化、民生改善的嶄新篇章。
交通不便曾是陜西災區最大的發展障礙之一,汶川地震發生后,部分入川公路和鐵路受損癱瘓,西漢高速一度成為當時僅有的搶險救援“生命線”。“10年來,漢中市公路總里程由1.3萬公里增加至2萬公里,境內高速公路里程由206公里增加到573公里,西(安)成(都)高鐵穿境而過,漢中城固機場也開通了至北京、上海等11個城市的直達航線。”漢中市發改委副主任金建中說。
借災后重建機遇,災區各縣不斷打造宜居城市,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略陽縣委書記楊瑞良說:“地震中略陽城區受損嚴重,被稱為‘站在廢墟上的縣城’。通過災后重建和自主建設,略陽縣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區面積由3.15平方公里增加到6.59平方公里,建成各類休閑廣場12個,一座‘宜居、靚麗、幸福’的新縣城加速形成。”
“最堅固的是學校,最漂亮的是民居,最現代的是醫院,最受益的是群眾”--這是當地群眾對災后重建的共同評價。漢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春麗說,漢中市災后重建規劃的3580個項目已全面完成,21.5萬群眾由土坯房搬進了結實明亮的磚房、樓房。得益于陜西省近些年實施的避災移民搬遷工程,先后有超過38萬人從偏遠山區搬遷到交通方便的川道或城鎮居住,許多群眾用上沼氣、自來水、有線電視,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新生活。
在產業經濟方面,災區也利用自然、人文等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略陽縣探索發展大山里的“甜蜜產業”,建成蜂蜜灌裝生產線和中蜂選育培育基地,力爭到“十三五”末實現蜂產品年產值1500萬元;寧強縣以歷史人文、民間藝術等元素,打造了包括青木川古鎮游、漢水源生態游特色旅游項目,2017年接待游客394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0.7億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