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牌督導實現全覆蓋
在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設計之初,因為害怕手機被打爆,當時關于要不要把電話放在督導牌上,有過爭論。
何秀超當時表態:“打爆了也得掛,這是架在群眾、學校和政府之間的‘連心橋’,如果不讓人家打,你的掛牌就流于形式,就是假的。”
“電話多證明我們的問題多,電話少證明我們問題解決得好。”在何秀超看來,敢把牌子掛出來,敢把照片亮出來,敢把手機號放出去,是群眾路線的一個具體表現。
如今,在中小學門口都掛著督導牌,有照片,有督導的事項,有聯系方式,就和社區管治安的民警形式一樣,“隨便打哪個學校牌子上的電話,都是通的”。在何秀超看來,實施5年來,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已經覆蓋幾乎每所中小學校,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式發展。
自2013年建立以來,經過5年的發展,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已成為轉變政府管理職能、改進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徑,成為加強學校監管、指導學校發展的重要舉措,成為規范辦學行為、發展素質教育的有力手段,成為優先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堅實保障。責任督學就像“片兒警”一樣督促、指導學校,解決了教育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動教育督導從宏觀向微觀、粗放向精細、經驗型向專業化轉變,成為助推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是一項深化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轉變的創新制度。
一支高素質、科學化、專業化的督學隊伍是做好掛牌督導工作的關鍵。各地組建了以學校校長為主體的責任督學“主力軍”,對學校發展方向給予專業引領,促進學校全面提高辦學水平;以學科名師和教研人員為輔助的責任督學“常規軍”,對學校教學管理、課程開設、課堂教學等方面進行指導,不斷促進教學方法改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以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社會人士為補充的責任督學“生力軍”,對學校規范辦學、師德師風、校園安全、學生欺凌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等進行督導,保障學校規范辦學、依法治校和安全穩定。目前,全國近26萬所中小學校配備了12萬余名專兼職督學,其中,專職督學約1.95萬人,兼職督學約10.38萬人。
5年來,掛牌督導實現了教育督導工作的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2016年,認定了29個縣(市、區)為首批“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市、區)”。2017年認定208個縣(市、區)為第二批掛牌督導創新縣。掛牌督導創新縣(市、區)創建工作在不同的區域樹立了一批可學習、能借鑒、多類型的優秀典型和工作標桿,有效帶動了督導工作的全面推進。
“千里眼”“順風耳”和“好幫手”
食品安全、消防、防溺水、防地震等安全教育和安全演練,學生欺凌防治……通通都在責任督學的“千里眼”范圍內。
在何秀超眼里,責任督學是“千里眼”“順風耳”和“好幫手”。
何秀超說:“責任督學在督促學校落實群眾反映的一些問題,包括收集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意見建議,可以說有效延伸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的視角和觸角,成為強化教育監管的‘千里眼’、反映情況的‘順風耳’、推進工作落實的‘好幫手’,架起和群眾之間聯系的橋梁。”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學士小學校長周培利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她在學校門口張掛了督學公示牌,向社會公開了責任督學的座機手機號、投訴二維碼等信息。在評選“陽光學子”的活動中,有家長向責任督學打了投訴電話,反映學校營私舞弊,把“陽光學子”的名額都給了教師子女,責任督學及時到校進行深入了解,發現家長對學校做法存在誤解,耐心細致地給家長作了說明,澄清了誤解,化解了家校矛盾。
責任督學是“診”問題、“督”規范、“教”方法,診斷有沒有問題,督學校是否規范辦學行為,教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和方法。
何秀超說:“因為責任督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所以選的都是基礎教育中最好的專家。在教育教學改革上,傳授他們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思路。在辦學上,指導他們培育學校的辦學特長,凝聚學校的校園文化,促進學校的特色發展、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