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紫牛新聞記者聯系上“愛又米”APP,其電話音就是提醒防止有人利用“愛又米”詐騙,接通后一名工作人員稱,他們不存在泄露用戶資料的可能,肯定是騙子通過其它渠道獲得的。
至于是否有貸款資格一事,該工作人員稱是分期平臺,只收服務費,不收取利息,但始終否認能辦理貸款。隨后,記者又致電(杭州)愛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行政的鄭小姐表示,“愛又米”確實是該公司旗下的品牌,是正規分期購物的平臺。
對于“校園貸”被禁止,為何以大學生身份在“愛又米”APP上驗證后,還是可以進行網貸提現業務?鄭小姐稱:“這個我不是很清楚,可能平臺本身就提供這個業務吧。”不過,在諸多詐騙案件發生后,愛財科技有限公司向受害者發送了一個協議,稱將在平臺上借的錢暫時凍結,在凍結期間可以不計算利息及要求本人還款。“表面上是對我們有利的,但其實附帶了協議之外的很多要求。”一名受害者說,甚至還有逼迫。
而恒豐銀行一名姓劉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跟“愛又米”有合作,但只是資金提供方,也可以配合警方作相應的調查。至于該平臺是否有貸款的資格,他也不清楚。
警方分析存泄密可能 律師稱“愛又米”需自證清白
雖然早在2017年12月11日,@愛又米官博發表聲明稱:近期有騙子冒充愛又米客服以各種名義要求個人轉賬,請大家不要相信。現在公司已經報警立案,并且案件正在調查中。“愛又米”的官方微博也貼出了唯一的官方熱線,并表示不可能用私人電話聯系用戶。不過,南京一位警方人士在接受紫牛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目前從受害人提供的資料來看,“愛又米”平臺確實存在泄露用戶信息的嫌疑。“這種泄露信息有多種途徑,有可能是內部員工泄露,有可能是被黑客入侵竊取,但因為涉及到公司聲譽,不少公司即使存在泄露用戶信息也不敢聲張。”該民警稱,從該起案例來看,這可能是一個大型的電信詐騙團伙所為,需要收集受害人的信息并案處理。
[愛又米官博截圖]
2016年4月份教育部辦公廳和中國銀監會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著手對校園網絡貸款進行監管。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顯然,“愛又米”理應在監管范圍內,遵守上述通知,不得對大學生提供貸款取現業務。
江蘇東恒律師事務所陳令霞律師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就目前而言,校園貸依舊是屢禁不止,只不過是變換了行頭重出江湖,以避開監管。比如,在此案例中,平臺就是利用購物進行分期貸款,這就有別于單純取現的“校園貸”,但本質仍然是一樣的。
陳律師稱,具體到受害者個人,因平臺涉嫌泄露個人信息,是引發詐騙案的誘因,如何界定平臺泄密甚為關鍵,從舉證來說,平臺有舉證自己并未泄密的義務。此外,如果受害人的借款真的來源于恒豐銀行,但所有的操作卻又是由“愛又米”平臺來完成,因與相關的政策相悖,對受害人被騙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至于承擔多大的責任,是道義上的,還是實質上的,需要受害人通過司法途徑解決。”陳令霞律師說,大學生應當學習并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消除懵懂的借貸心理,不被校園貸“低利率、低風險”沖昏頭腦,不輕信各種吸引眼球的信息;其次,要強化保護意識,謹慎使用個人信息、不隨意填寫和泄露個人信息,如身份證號、學生證號、電話號碼等,避免被他人濫用。遇到不法侵害,要及時拿起法律的武器為自己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