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體會、理解十九大精神,對于學生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準確定位自身發展、積極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具有重大意義。如何把十九大精神的學習融入思想品德課堂呢?
激發學生主體意識——
課前預習中引入十九大精神
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預習在這一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引導學生搞好預習,我設置了“預習通知單”,根據教材合理設置問題,巧妙引入十九大精神是設置預習通知單的關鍵。如在講解“可持續發展——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時,引入十九大報告“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學生收集整理身邊存在的環境污染現象,并對照十九大精神,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思考治理環境問題的方法。這樣,從基礎知識出發,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到對十九大精神、十九大確定的國策、發展戰略的分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中升華十九大精神
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給人的印象是講大道理、死記硬背、枯燥無味。要使學生學有所獲、知行統一,必須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這要求教師掌握教材,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處理教材,突出重點,揭示知識內在聯系,教會學生在體系中把握知識。在此基礎上,合理利用課本事例,恰當引入十九大精神。
為了使引入的體現十九大精神的事例具有針對性,教師要注意廣泛選材,電視、廣播、報紙、網絡都是選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細選,歸類存檔。一般來說這些材料最好是學生熟知的,我常從《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厲害了我的國》《輝煌中國》《我們的自信》等學生熟悉的電視欄目中選擇。學生常有“怎么我沒有想到?”“原來個中竟有如此奧妙!”的感慨。這種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思想品德課與生活的聯系,由此激發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這比傳授知識本身更有意義。
采用多種教學形式——
課內外活動中激活十九大精神
傳統思想品德課以教師講授為主,效果并不好。我們必須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變“引人入睡”為“引人入勝”。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十九大精神的學習。
思想品德課不僅要重視課內所學,還應開闊學生視野。為此我設置了“十九大報告速覽”環節。時間一般是一周一次,組織者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內容可以是十九大報告重點摘錄也可是對十九大報告的評論等。十九大報告速覽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樹立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
我還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自由論壇”。在這個自由的時間里,學生可以就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如治理霧霾、精準扶貧、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抑制房價過高等眾多民生問題暢所欲言,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論題的確立、會場的組織都由學生完成,教師只是配角。討論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合理評價他人的觀點。
為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參與意識,我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十九大精神,引入情景劇場的形式。具體做法是以教材知識點或某一社會熱點為內容,借鑒《焦點訪談》《今日說法》《新聞調查》等電視欄目,由學生擔任記者、主持人、嘉賓,編演案例。在講解“感受共和國巨變”這一內容時,我采取《厲害了我的國》的播出形式,按照“曬曬我的家”“曬曬我的國”“曬曬我的收獲”三個環節,以小組為單位,評出最佳主持人獎、最佳構思獎、最佳表演獎,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感悟偉大祖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實踐證明,把以上多種教學形式靈活運用于課內、課外,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思想品德課給學生的印象,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索。
開設熱點專題——
歸納總結中鞏固十九大精神
傳統的做法一般都是在九年級下學期開設熱點專題課,但如果學生平時很少接觸十九大報告,知識零散,屆時很多知識要在短時間內消化,學生壓力大,知識接收效果差,更別說活學活用了。于是我認真收集十九大材料,結合教材知識設計了《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的專題課件,讓學生結合原汁原味的十九大報告理解教材知識,運用十九大精神理解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市第五中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