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魚效應,激發高等教育辦學活力
2017年9月21日,一個載入中國高等教育史冊的日子。翹首以盼的“雙一流”名單,在這天早晨悄然出現在教育部網站上。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95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記者發現,高校并沒有過多地患得患失。究其原因,這里有制度設計的智慧。
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制。這是政策給高校吃的一顆定心丸。“每5年一個建設周期”,“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這樣的表述讓高校不再為“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鬧心。“建設期末,根據期末評價結果等情況,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這樣的設計則讓高校有了切切實實的緊迫感。“5年的時間,不抓緊干很快就過去了。”一位高校負責人在學校內部會議上坦率地說。
不組織高校申報、無須主管部門推薦,這樣的組織方式,降低了高校為評審本身投入的成本。在參與評審的第二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原校長黃達人看來,這種做法“不折騰高校”。不少高校也在采訪中表示,這種做法杜絕了不正常的人情往來,不干擾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有利于學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內涵建設上來。
“專家委員會不對具體高校或學科進行評審,而是根據國家戰略、水平標準、特殊需求等原則,論證確定認定標準,再根據認定標準遴選產生擬建設高校”,“認定標準對所有高校一視同仁,不區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不與各類頭銜的人才數量、各類基地平臺條件等掛鉤”。制度設計最大程度保證遴選的公平公正、開放競爭,使高校數人頭、拼硬件、鋪攤子等惡性競爭、短期行為不攻自破。
讓高校不再糾結的,還有“雙一流”政策中提到的,“省級政府應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基礎條件,統籌推動區域內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積極探索不同類型高校的一流建設之路”。在此番高等教育發展計劃中,地方表現積極。例如,福建省“雙一流”建設的支持范圍,大大超過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廈門大學和福州大學,涉及全省13所高校,計劃建設46個高峰學科(群)、65個高原學科(群)。
這種積極,不單純是為了在國家計劃中爭得一席之地。正如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葛道凱所說:“建設高水平大學是江蘇實施創新驅動的需要,是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需要。”
這正是決策者所期待的鲇魚效應。“雙一流”名單的發布,不僅攪動了高等教育生態,同時也激發了整個高等教育的辦學活力。
高校改革,與國家民族發展同頻共振
一年的時光飛逝,欣喜或失落,都來不及感慨太多。眼下,無論入選還是沒入選的高校,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
年終歲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同一天公布本校“雙一流”建設方案的消息,再次刷爆高等教育的“朋友圈”。據不完全統計,在教育部網站上已經公布“雙一流”建設方案的高校已有36所。
不同的高校,從不同的角度,向著同一個目標——“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邁進。
北京大學啟動“30+6+2”學科建設項目布局,即面向2020年,重點建設30個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優勢學科;面向2030年,部署理學、信息與工程、人文、社會科學、經濟與管理、醫學等6個綜合交叉學科群;面向更長遠的未來,布局和建設以臨床醫學+X、區域與國別研究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帶動學科結構優化與調整,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清華大學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2020年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2030年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2050年前后成為世界頂尖大學”。復旦大學則以“一流育人質量、一流學術成果、一流社會貢獻”來詮釋“一流”的含義。
通觀各地各校公布的“雙一流”建設方案,無一不把高校改革發展的步調,統一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頻率上。堅持“四個服務”、突出立德樹人、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人才支撐……這些內容構筑起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中國模式。
事實上,走得更快的高校,已開始行動。大連理工大學用了一年的時間,由校長帶隊對所有學科逐個進行摸底調研,進行學科建設整體規劃。校長郭東明說:“‘雙一流’建設不能只著眼于打造一兩個頂尖優勢學科,而是通盤考慮所有學科發展,以此作為提升辦學水平的新機遇。”
2017年與“雙一流”有關的最后一項也是最令人鼓舞的一項文件表述,是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細心者發現,少了“世界”二字。“不是目標降低了,而是范圍擴大了。”據一位參與報告起草的專家解釋。正如著名高等教育學者潘懋元所說:“‘雙一流’建設學校和學科不要成為‘獨行俠’,要把‘一流’的精神推進到高等教育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高校與學科,以此引領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
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安排中,回首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已經起步,正在“雙一流”引擎的推動下平穩、有力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