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涵在練習彈古箏。張嘯龍/攝
吹葫蘆絲,周子涵也是得心應手。張嘯龍/攝
“他看不見琴弦,卻達到了古箏十級水平。”近日,一網友在觀看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一名學生古箏獨奏表演后,在朋友圈里感慨,看到他,你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學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溫州一名14歲失明少年周子涵,卻用5年時間考到了古箏十級,還花了2年時間考到葫蘆絲十級。前天,記者采訪了周子涵和他的媽媽,聽他講述走上音樂之路背后的故事。
因為喜歡古箏的聲音
用五年時間考到十級
前天,記者在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啟明部教室見到周,身高已有1米72的他,穿著一身黃藍色校服,面容清秀,唯一遺憾的是,他的眼睛看不見東西。據他自己描述,現在他的眼睛只有非常微弱的光感。
“子涵3歲的時候,眼睛因為生病導致失明。”說起兒子的眼睛,子涵的媽媽趙秀葉不禁鼻酸,這是一段她不愿提起的往事。她說,子涵從小就是個勇敢、陽光的孩子,發現自己看不到后雖然難過,卻也沒有哭鬧,一如往常。她和丈夫看了心里更加難受,也不敢多說,這件事成了家里的“敏感話題”。
等到子涵8歲時,趙秀葉把他從樂清送到位于永嘉的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讀書。就在這里,子涵第一次接觸古箏,從此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
趙秀葉記得很清楚,2012年,市少年宮一位老師帶著一群學生來學校進行古箏表演,她帶著子涵去聽,子涵說自己很喜歡古箏的聲音,想學。趙秀葉二話不說,就給他報了名。
學習古箏,首先要先認識這個樂器。對于一般孩子來說,老師告訴你哪根箏弦是什么音,用眼睛和耳朵一一記下來就可以。但這對盲童來說,卻很難。“因為我看不到箏弦的位置,所以比別人熟悉的時間會久一點。”子涵并不覺得這是一種困難。在他看來,不熟悉位置彈錯了也沒關系,他可以比別人多試幾遍。就這樣,他在家練,學校練,反復練,熟悉箏弦、樂譜和指法等。
從2012年開始,子涵去參加古箏考級,其間連連跳級,今年暑假,他考到了古箏十級證書(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
他還學會吹葫蘆絲
獲得全國比賽金獎
“除了古箏,我還會吹葫蘆絲。”子涵自信地說,他從一個器樂箱里拿出一把葫蘆絲。那個箱子里裝著三把葫蘆絲,每把都不同調。
2015年,子涵第一次嘗試吹葫蘆絲,結果一下子又喜歡上了,而且很快上手。他說,學古箏要看箏弦的位置,而葫蘆絲不太用眼睛,只要兩只手靈活按孔,對于一個盲人而言,更容易些。
面對學習音樂的過程,子涵從不提辛苦,還開玩笑說自己練習太少了。而另一邊,媽媽趙秀葉告訴記者,子涵是一個很倔強的孩子,他是發自內心喜歡音樂,暑假在家,子涵每天都有做功課,調早上五六點的鬧鐘,爬起來練習古箏,然后下午的時間練習葫蘆絲。
上學后,趙秀葉每周五都會到學校接子涵去校外老師那兒學古箏,周六學習葫蘆絲。后來,子涵也慢慢開始參加一些比賽,在溫州市乃至全國的比賽中嶄露頭角。
今年,是子涵的獲獎“豐收年”:7月,他獲得“絲韻浙江”首屆葫蘆絲巴烏全國邀請賽(獨奏)少年B組金獎;8月,他獲得溫州市第三屆民族管樂大賽葫蘆絲少兒B組一等獎,獲得云南省第五屆葫蘆絲、巴烏音樂節少年組一等獎……
對于將來,子涵說,他覺得自己彈得還不夠好,想繼續把這兩項樂器練到更好。
游泳竟然也是個好手
今年拿了比賽第一名
今年,子涵又多了一項興趣,游泳。
今年暑假,趙秀葉看到樂清市殘聯開展游泳培訓,詢問子涵要不要參加。子涵高興地一口答應。
趙秀葉說,子涵剛開始還只能游個一兩米,經教練一教,馬上就能在水里來去自如了。子涵學游泳的時間很短,僅十來天,便被教練看中,邀請參加溫州市殘疾人體育錦標賽。集訓了二十多天就去參加比賽了。
雖然時間加起來不到兩個月,但子涵練得很刻苦。趙秀葉說,子涵因為眼睛看不到,在水里沒有方向,每次游泳都會游偏,手臂總是撞到隔斷浮標。“他會笑著跟我說,‘媽媽,這里好痛’,但是喊完痛又繼續游。”
今年9月,子涵代表樂清參加了2017年溫州市殘疾人體育錦標賽視力組的男子50米自由泳、男子100米自由泳和男子100米蛙泳,前兩者獲得第一名,后者獲得第三名。
提起這次比賽,子涵不好意思地說,蛙泳的成績不好,還要繼續練。(記者周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