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更加“急功近利”
創辦人稱教育聚集所有的焦慮
雖然一直號稱因材施教,但也有人質疑初陽書院的做法是更激進的應試教育,比正規學校的教育更加“急功近利”。
對此,吳志堅說:“我自己是正規學校讀書的,一直讀到博士,可以說經歷了正規教育的全過程,我是這種教育模式的受益者,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在和正規教育對著干,相反,我的教育模式是一種合理的補充和調節,讓極少部分不適應目前正規教育模式的孩子,能夠考上大學。至于對文憑的追逐,也很正常,因為畢竟教育的成果,最簡單公平的判定標準,就是考試和文憑,不然空口白話,毫無說服力。”
他說,目前書院正打算把小學教育這塊也做起來,但是這需要申請學歷教育的資格,審查會很嚴格。“做起來的話,那么書院就和正規的學校,更接近了。”
在浙江圖書館一樓進去長長的過道兩側,就是初陽書院的教室。記者看到,一些學生在讀書,有的在上昆曲的興趣班。
吳志堅的第一個學生,他的兒子攸攸,教得怎么樣?
記者了解到,2015年,當時19歲的攸攸就考上了浙江大學中文系自考本科,去年想考中國社科院歷史專業研究生,但是沒有考上。“他還想繼續考,但是我覺得不用強求。”
在吳志堅看來,兒子的成長比較“順利”。記者問他,如果當年孩子沒有退學,一直在學校的話,如今會怎樣。吳志堅想了想,回答:“很難說,也許比現在好呢。”
對于最近教育部對私塾的說法,吳志堅表示,“做教育是很累的,目前我們的書院也算是幫助了一些孩子和家長,從我內心來講,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正規教育比現在更加完善,到位了,我們這樣的書院自然而然就關門了,那時我會很開心。”
他感慨,教育,可以說是所有社會矛盾的縮影,也聚集了所有的焦慮。“學校讓家長多管,家長不樂意,我這不讓管,他們又不放心,這是焦慮,也是教育的特殊性。”(浙江在線記者 王曦煜 記者 吳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