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徐夕峰總是隨身帶著一小瓶速效救心丸。
作為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的校長,徐夕峰來拉薩已3年有余,但他仍不敢對“缺氧”這一“勁敵”放松警惕,在辦公室、宿舍、兜里都備著救命藥丸,“不備著不行,稍微一疲勞就心慌,喘不過氣來。”徐夕峰說得卻很隨意。
2014年,江蘇省政府援建的拉薩江蘇實驗中學動工建設,牽動了4000多公里外的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學副校長徐夕峰的心,“一直教的都是來自西藏的學生,對西藏很有感情,就想來西藏看看,能做些什么”。
幾乎沒有任何猶豫,那年6月,徐夕峰作為援藏教師從富庶的魚米之鄉(xiāng)來到海拔3658米的拉薩。盡管之前來過拉薩六七次,但這次的高原反應比他預想中來得兇猛,咳嗽、感冒、高血壓……一個月后,徐夕峰動了回家的念頭,“別人都穿著短袖,我得捂著羊毛衫才行,明顯感覺自己體質(zhì)太差了”。
但他想著“還是再堅持堅持”,這一堅持轉(zhuǎn)眼已過3年。
如徐夕峰這般,在這片中國西部的雪域高原上,援藏老師的身影并不鮮見。自“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于2014年啟動以來,援藏省市已先后選派多批教師赴西藏各中小學對口支教,今年共有800名援藏教師走進了對口支援西藏的20所中小學。
雪域高原上的夢想“接力”
“為什么要來西藏?”這個問題,張麗新已被問過很多遍。1993年出生于北京的張麗新,2015年畢業(yè)后到北京市東城區(qū)165中學擔任高中政治老師。她身上有著“北京大妞”那種爽朗,本可遂父母心愿在北京過著舒適的生活,可她偏不。
今年3月,校方的援藏通知下來后,張麗新用了一晚的時間和父母商量此事,第二天便報了名。“一直對西藏有種情結(jié)吧,我想這里的孩子需要我。”她說。
盡管被高原反應折騰得夠嗆,講上一個小時課便開始喘不過氣,因缺氧每晚入睡都成問題,但掛著黑眼圈的張麗新并不覺得這是“遭罪”,反而樂在其中。
打開她的微信朋友圈,滿滿的正能量仿佛能隔著屏幕溢出來:“每天醒來,就能看到窗外湛藍的天空飄著白云,還有山,真的好美。”
但讓她覺得更美的,是課堂上那一雙雙忽閃的眼睛。“這里的孩子眼神特別干凈,特別純真,積極向上,渴望學習東西。”張麗新極力向記者描述這里的學生帶給她的震撼,“他們每天6:30起床,晚自習到9點多才結(jié)束,念書很認真,恨不得有多大聲就用多大聲。”
這也給了張麗新更大的動力,“就感覺真的要去改變什么,把自己所知道的都一點一點地教給他們,能多教一點是一點。”她覺得,這就是她來這里的意義。
在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援藏老師中,有張麗新這樣的90后,也有80后、70后,甚至60后,援藏像他們之間默契的夢想“接力”。
“今天是我在西藏最幸福的一夜,所有的辛勞委屈都化解了。孩子們的依依不舍,家長們的肯定期待,這才是我追求的目標,這才是我的夢想,我圓了我的夢,此生無憾!”當援藏教師魏小東收到另一位老師在離開西藏前一晚發(fā)來的微信時,她腦海中閃過了這位老師常因氣候干燥流鼻血卻塞著棉球堅持上課的情景,“她的話說出了我們援藏教師共同的追求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