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泉州,田間地頭孕育著豐收的希望,供銷系統綜合改革的熱潮涌動。在全市供銷社系統重點工作會議上,一場以“項目化管理”為核心的改革部署全面鋪開——從農業社會化服務到農產品流通體系,從社有企業改革到黨建品牌建設,泉州市供銷社以“施工圖”思維推動中央及省市“三農”決策落地,將“為農服務”細化為可量化、可考核的具體項目,在激活鄉村振興“紅色引擎”的實踐中,書寫著新時代供銷人的使命擔當。
黨建引領
以項目化思維推動改革落地見效
供銷社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泉州市供銷社給出的答案是:以項目化管理推動綜合改革落地。5月20日召開的全市供銷社系統重點工作會議指出:全系統推進項目化建設,本質上是將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具體行動的“施工圖”,通過項目落地確保各項部署在供銷系統有效落實。
這一思路的提出,源于供銷社系統在新時代下面臨諸多挑戰。面對農業生產規模化、農村消費升級化、流通業態數字化的新趨勢,通過推進工作項目化,創新服務模式,才能打破“守攤思維”和傳統路徑依賴,實現從“被動執行”向“主動謀劃”的轉變,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體系重構
四大矩陣激活鄉村振興“神經末梢”
項目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目標具體化、任務清單化、責任明確化”。泉州市供銷社圍繞“黨建賦能+四大體系”總體布局,將綜合改革任務細化為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營銷、社有企業管理、黨建引領協同服務四大體系,并進一步分解為可量化、可考核的具體項目。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供銷社的傳統優勢。要以“智慧農業”為方向,推動構建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覆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供銷智創農莊”,集成智能農機、物聯網監測等技術,打造現代農業示范標桿;健全“三級農資供應網絡”,提升“莊稼醫院”服務能力,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服務覆蓋面;探索“兩網融合”模式,構建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如何讓農產品“出村進城”、工業品“下鄉入戶”,是供銷社服務鄉村振興的關鍵。要打通城鄉流通“雙循環”的農產品營銷體系,通過品牌賦能、渠道創新、冷鏈補短板,打造“海絲供銷優品”區域公共品牌,建立“助農銷售”目錄庫,嚴控質量準入、加強過程監管。對接電商平臺、社區團購,發展直播帶貨、訂單農業,與農商銀行、郵政公司達成助農銷售共識,開設海絲供銷優品線上專窗,與高校合作開展“電商助農”項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與郵政合作構建倉儲配送體系,建設縣域倉儲中心,破解農產品“最初一公里”保鮮難題;舉辦“供銷集市”“城鄉年貨大集”,促進城鄉雙向流通。
社有企業是供銷社參與市場競爭、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要持續深化社有企業改革,優化產業布局,培育核心競爭力。鼓勵社企與基層社、農民合作社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打造具有市場影響力的供銷企業集群。
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是供銷社改革發展的“紅色引擎”。多級聯創,打造“供銷助農惠民”黨建品牌,推動供銷服務進“黨建+鄰里中心”,拓寬社區便民服務場景;創新“供銷+文旅”模式,打造供銷門市部、供銷展館等打卡點,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通過“黨建+產業聯盟”“黨建+田園服務”等模式,激活改革發展“紅色動能”推動黨員干部在項目一線擔當作為。
機制保障
全鏈條閉環確保項目“落地生根”
項目化管理的成效,取決于全流程保障機制。市供銷社黨組將重點項目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清單化管理、節點化推進、責任化考核”機制,確保每個項目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同時,要積極爭取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各類財政補助資金,探索社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加強與農業農村、自然資源、財政等部門的協同聯動,打通項目審批,土地保障的堵點。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每個縣級社立足當地實際,重點打造2—3個特色項目,市供銷社通過現場觀摩、晾曬展示、經驗交流等方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泉州模式。
新一輪項目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從田間地頭到社區門店,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泉州供銷以項目化管理為抓手,全面撬動綜合改革進程。這既是一次服務模式的創新突破,更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新——通過將“為農服務”轉化為可量化、可考核、可復制推廣的具體項目,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推動服務能力提質增效、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助推供銷社從傳統流通組織向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加速轉型。